吳友等:G60科創走廊如何高效配置資本要素

G60科創走廊作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爲政府投資基金的規範運作和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爲促進G60區域金融要素高效流動提供了重要契機。G60科創走廊作爲長三角地區發展活力最大、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在金融要素配置方面呈現出新特徵,但同時也面臨新問題,積極探索資本要素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對於釋放G60科創走廊創新活力、實現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G60科創走廊資本要素配置呈現的新特徵

G60九城(區)中,金融要素的流動呈現出不均衡特徵,並逐步形成了中心節點城市。

一是區域內創業融資方面的活躍度兩極分化。通過對2021~2024年G60九城(區)創業企業獲得的私募股權融資次數進行統計,杭州與蘇州的活躍度均在千次以上,而合肥、嘉興、松江、湖州、蕪湖、金華、宣城的融資次數與蘇杭相比,差距巨大。

二是區域內外投資網絡關係發展不平衡。近三年,G60九城(區)內部共有8條融資路徑呈現零互動,如蕪湖與金華、宣城、湖州、嘉興、松江之間均沒有投融資互動關係。G60九城(區)與上海(除松江)、北京、深圳、寧波、廣州、天津等城市資本互動次數較多,如近三年杭州創業企業獲得來自北京的資本投資263次。

三是引領性地區的創業企業融資呈現新氣象。松江作爲G60科創走廊的引領性地區,雖然與蘇州、杭州、合肥相比,創業企業數量和科創投融資規模均較低,但是在2024年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一方面,面向半導體、新能源、先進製造的投資活動顯著增長;另一方面,投早投新趨勢明顯(天使輪投資佔投資事件總數超過20%)。

G60科創走廊資本要素配置面臨的新問題

一是G60九城金融資源和品類不夠豐富。G60九城針對內部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新興金融模式探索力度仍待加強,如科創債、綠色債、科創貸、人才貸、知識產權質押等形式的金融產品供給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新型研發機構爲依託的“撥投結合”模式需要進一步推廣,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成效需要進一步凸顯。

二是部分城市間金融聯繫薄弱且存在制度障礙。G60部分城市間還沒有實現投融資的“破冰”,如蕪湖與松江、宣城和蘇州之間等均沒有投融資互動關係。當前雖然就產業基金建設等達成了一些合作協議,但仍需開展常態化的金融合作,全力構建金融要素跨城流動的制度保障。

三是“投早投小”機制還不健全且缺乏耐心資本。一些城市金融資本要素仍然偏保守,傾向於風險規避,在選擇創業企業時,仍然偏重後期,投早投小的主動性還不夠明顯,缺乏對創新創業的長期資本支持。

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高效配置科創資本要素

一是持續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發揮上證所的資本市場服務功能,爲G60科創走廊打造上市培育品牌工程。大力發展區域REITs市場,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機構聯動發展。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企業上市培育體系,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深入開展私募基金份額登記託管、轉讓、質押業務。發揮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作用,推動基金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合作,形成更爲完善的金融服務產業體系。

二是不斷豐富科創投融資的資本來源。G60創新走廊要充分發揮在科技投融資領域的區位優勢,積極引導國內外資本的聯動,國有與民間資本的協同,豐富科技創新創業的資金來源。通過增加財政資金投入,擴大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撬動社會資本重點支持早期科創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作用,鼓勵政府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子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境外資本,通過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鼓勵境外資本參與設立創業投資企業,投資境內科創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科創企業到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三是多管齊下培育耐心資本。科技創新的主體爲科技型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普遍面臨着嚴重的融資約束。科技型企業往往要經歷從研發到市場推廣的多個發展階段,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和動態性。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科技投融資領域迫切需要建立和培育長期投資的資本生態,完善適配長期投資的基礎制度,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完善國有資本投資評價機制、優化容錯機制,鼓勵國有資本與機構投資者共同推動長期導向的科技投融資生態發展,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和公司治理,吸引長期投資者。同時,支持公司風險投資在推動產業+金融中的複合動能,鼓勵公司風險投資圍繞母公司所處的產業鏈進行長期投資。G60科創走廊應在產業聯盟和協同融合的基礎之上,多管齊下鼓勵和發展耐心資本,積極引導養老金、保險資金、大學基金等具有長期屬性的資金進入科技投融資領域的體制機制,同時完善退出通道,建立長期獲益機制。

四是完善科技投融資環境。以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爲目標的科技創新投融資環境建設,需要全社會予以關注和重視。一方面,科創企業和科技投融資機構要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科創園區等相關機構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成功商業化。從科技創新孵化器到科創企業商業化、市場化後期,在全週期、多階段,建立信息共享和投資接力機制,提供多層次指導和支持網絡,構建強大的共生資源網絡,將資本、園區、新創企業、大型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等連接起來,構建長期導向的合作關係,爲科技創新培育提供厚實土壤。另一方面,G60科創走廊應多措並舉,完善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現有政策,出臺創新舉措,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維持“科技—產業—金融”的良好互動。

五是持續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完善專項債券推進協作機制,發行科創債、綠色債,試點發行高收益債。優化G60科創貸、園區貸、人才貸、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等信貸產品供給,提升跨區域聯合授信水平。探索“撥投結合”“投貸聯動”“孵投聯動”等新模式。支持設立跨區域投資的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政府出資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政府資本和專業化投資機構的有機結合,發揮集聚資金的槓桿效應和引導效應,爲廊內企業成長與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長三角徵信鏈”平臺建設,推動專項信用報告互認。常態化舉辦“金融賦能·鑄就品牌”產融對接活動,推進G60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建設。

六是借勢科創板打造國際投融資平臺。把握上證所科創板深化改革契機,推動科技創新與資本加持賦能“G60科創走廊”,加快邁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和服務化,旨在培育以世界一流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科技型初創企業爲核心的卓越製造企業羣體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支持境外機構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有利於境外投資者分享科技創新紅利,深化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七是鼓勵風險投資跨地域進行投資。政府出臺政策鼓勵風險投資在廊內跨地域配置,向周邊城市拓展,充分發揮風險資本在空間和行業間的資源整合作用,促進技術創新與知識融合。同時,政府可考慮引導科研院所和企業機構設立風險投資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定期召開風險投資相關政策發佈會等相關會議,建立多層面資源配置體系。風險投資機構向邊緣城市輻射能夠構建空間聯動性更強、輻射面更廣的風險投資生態系統,強化城市間風險投資市場的各類要素交互,提升城市的資源配置能力。

G60科創走廊是上海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和增長極,要積極探索G60科創走廊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爲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董靜,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吳友,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軍強,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上海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本研究得到“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戰略”課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