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有“數”|讓AI規劃行程,會不會泄露隱私?專家這樣說
五一假期來了,在吃、住、遊、購、行等各類場景下,“用AI”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讓AI規劃行程,會不會泄露我們的隱私?平臺商家的推送鏈接消費,是不是隱藏風險的AI圈套?AI生成的內容,應該如何取捨、如何判斷等等。
這樣的“AI焦慮”在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4月30日,上游新聞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曾一品和大模型安全行業專家、螞蟻集團大模型數據安全總監楊小芳,希望兩位專家的解答能消除大家心中的“AI焦慮”,讓AI真正成爲我們的“五一”假期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好幫手。
焦慮一:用AI,如何避免泄露個人隱私?
前幾年大家出遊,很多人都習慣先做路書、做攻略,或者在小紅書、大衆點評等平臺找資料做參考。今天,讓AI應用規劃行程、推薦線路,已經成了新的選擇。
在和各種AI應用對話中,難免會釋放很多個人信息,比如姓名、行程甚至自己的手機號碼、位置等等。個人信息的多次“投喂”,我們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保障?
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曾一品給出的建議非常實用,“大家日常在網絡上使用AI應用時,建議避免輸入個人真實姓名、身份證號、車牌號和家庭住址,或者用代稱代替個人信息。”
大模型安全行業專家、螞蟻集團大模型數據安全總監楊小芳談道,首先大家對於AI引發的隱私與誘導消費焦慮,要有理性認知。
她說,AI的本質是工具。“AI本身沒有主觀作惡意圖,其行爲取決於開發者和使用者。隱私泄露或誘導消費的問題,核心在於數據使用方的規則是否透明、是否尊重用戶權益,而非技術本身。”
楊小芳認爲,隱私安全的關鍵在於平臺責任。“因此,建議大家日常使用AI擇優選擇可信的平臺,比如會明確告知數據用途的、提供各種自主關閉共享權限等功能。此外,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監管部門會對數據濫用行爲進行處罰,用戶也需要有主動維權意識。”
另外,關於商家平臺通過算法或者AI技術推送的一些優惠或者促銷活動,大家應該保持理性消費,將AI推薦視爲“參考清單”,結合自身需求進行篩選。
焦慮二:怎樣用好AI,以得到更有價值的參考?
讓AI規劃行程,怎麼做才能得到更適合自己的建議?
曾一品談道,在和AI應用的對話中,可以將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比如景點偏好、出行方式、餐飲愛好、住宿標準)明確提出,讓AI提供個性化的出行建議。“也可以請AI提出規避出行高峰時間、用餐高峰時間、規避擁擠路線等需求。同時,對於AI提供的遊玩建議,可以通過第三方渠道進一步覈實,如打電話諮詢、查詢商家公衆號等覈實,避免因AI提供的不準確信息,而給出遊帶來煩惱。”
楊小芳也認爲,和AI應用的對話中,明確提出自己的喜好非常重要。她說,比如在行程規劃中,可以告知AI應用類似“親子游”“避開人潮”“小衆景點”這些關鍵詞,而非僅提供基礎時間地點。
同樣,對於AI生成內容的二次確認不可或缺。楊小芳建議,可以對比權威旅遊網站、官方信息發佈平臺等相關內容進行交叉驗證,注意識別過時或者虛假信息;除了各類AI應用之外,大家在出行中要善用常用各類出行App的AI輔助工具,比如擁堵預測、景點導覽等等。
焦慮三:面對AI內容,如何避免掉入“流量陷阱”?
除了各類AI應用給出的日常建議之外,看短劇、刷視頻,是很多人假日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選擇看待這些鋪天蓋地的各種視頻,讓自己真正獲得有價值的內容?
曾一品談道,越是在信息氾濫的時候,越是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對於AI生成的內容需要謹慎使用和採信,切勿盲目相信,特別對於涉及法律、財務、投資、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建議通過更多渠道來覈實。”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對於AI生成的圖片、視頻等內容,已經要求在明顯位置標註“AI生成”等標識,大家可以留意鑑別。
他還談道,對於AI生成的內容,包括消費建議僅供個人參考,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或多個AI應用提供的建議,自己綜合判斷,避免盲目相信某一個AI應用的建議。當前,AI生成的內容還是有片面性,甚至有AI幻覺(技術性錯誤)。
楊小芳也認爲,理解AI幻覺的長期存在性很重要,每個人都要建立可信信息交叉驗證意識,以官方信源優先。“比如各種視頻內容,大家可以通過觀察視頻內容的細節異常(如反光方向錯誤、手指數量異常等)、邏輯性漏洞(如新聞報道時空、季節不一致等)、水印標識(內容頁面或文件屬性存在AI生成等標識)等方法辨別真僞。
她還說道,“需要培養批判性內容消費習慣,對引發強烈情緒(如恐慌、憤怒)的內容保持警惕,這類內容更易被用作流量陷阱。另外,網絡上遇到熱點爭議事件先等待12至24小時,觀察權威媒體跟進情況再形成觀點。”
楊小芳總結道,AI應用的利弊取決於使用者是否具備清醒認知和工具素養,“多用AI、多瞭解AI,努力將AI轉化爲提升效率、規避風險的助手,而非被動承受其影響的客體。”
上游新聞記者 楊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