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南源嶺:民宿產業“熱” 鄉村振興成色足
來源:經濟參考報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記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南源嶺村採訪看到,近年來,南源嶺村充分發揮其毗鄰武夷山主景區的獨特優勢,大力引導村民發展民宿、餐飲、田園採摘等特色產業,不僅有效促進村財增收、羣衆致富,也帶動了青年人才返鄉就業,形成“強村富民”與“引鳳還巢”的良性互動。
昔日“窮山村”吃上“民宿飯”
走進武夷山市興田鎮南源嶺村,整潔的街道兩旁,民宿錯落有致,白牆黛瓦與周邊的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距離武夷山主景區僅數公里之遙的南源嶺村在十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景象。南源嶺村村民陳謹輝說,以前,南源嶺村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多數村民靠幾畝薄田維持基本生活。
轉機發生在2013年。隨着旅遊業的興起,武夷山主景區遊客日益增多。
“2013年,九曲高速互通口通車,許多去武夷山自駕遊的遊客下了高速後就到旁邊的南源嶺村找酒店。”2013年9月,嗅到商機的陳謹輝把自家的農房改成了民宿。“我們家3層樓共有8個房間,除2個房間自住外,另外6個房間都改成了民宿客房,每年僅住宿費這一項收入就超過15萬元。”
經過多年發展,南源嶺村已成爲當地遠近聞名的“民宿村”。“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南源嶺村村支書吳文英介紹,截至目前,南源嶺村共開辦民宿181家、牀位數達到2300張,年接待遊客近30萬人,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0多萬元、旅遊產業收入3900萬元。
從“一業興”到“多業旺”
除了民宿產業外,近幾年,南源嶺村還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餐飲、田園採摘等鄉村旅遊項目,不斷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
大紅袍茶香蝦、芋子牛肉、嵐谷薰鵝、吳屯稻花魚、五夫蓮子羹、紅菇豆腐湯……中午時分,南源嶺村一家農家樂內,飯菜飄香、賓客盈門。“目前有11個包間,最多可容納100多人同時就餐。”農家樂負責人陳雅珍說,“週末節假日客人很多,經常一桌難求。”
同時,爲不斷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南源嶺村還積極探索“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村民種植特色水果。
南源嶺村村民謝興福是當地葡萄種植大戶,他告訴記者,在黨支部的引導下,全村共有葡萄園200多畝,有40多戶農民種植美人指、巨峰等10多個品種葡萄。爲打造南源嶺葡萄品牌,南源嶺村還專門成立葡萄生產協會、葡萄專業合作社,註冊了“鑫峰”“玉源”商標,平均每畝葡萄年收入超過1萬元。
吳文英說,南源嶺村是生態移民村,近幾年,村裡利用僅有的1100畝耕地,積極打造葡萄園、草莓園、火龍果園、生態蔬菜基地,推出田園風光欣賞、農事體驗、瓜果採摘等生態農業遊項目,初步形成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賞農家景”的農旅融合產業鏈。
帶動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
隨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南源嶺村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村裡修建了寬敞的停車場、整潔的公共廁所,還安裝了路燈、鋪設了瀝青路。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僅讓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還讓許多年輕人回到了家鄉。
“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創業夢想,還能照顧家人,何樂而不爲呢?”南源嶺村“80”後村民陳超大專畢業後在漳州工作過一段時間,看到家鄉的變化後,他毅然辭去了城裡的工作,回到南源嶺村開起了民宿。“這幾年民宿收入比較穩定,算上茶葉、筍乾等土特產銷售,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帶着新理念、新技術返鄉的年輕人,也爲村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村裡留不住年輕人,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看到了家鄉的發展前景,紛紛回來創業。”南源嶺村村委會委員江濤感慨地說,這些年輕人在民宿經營、旅遊項目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宣傳南源嶺村,吸引了更多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