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專欄》伽利略告訴我們 真理總是被晚點理解
伽利略被否定了200年才讓人類承認科學的存在,他的「地動說」改變了人類的相信,卻沒改變人類相信的方法,作者認爲,這點值得當代人深思。(照片來源:本文作者提供)
伽利略被否定了200年才讓人類承認科學的存在。他的「地動說」改變了人類的相信,卻沒改變人類相信的方法。他的「滾球實驗」首先證明了重力(雖未使用此名詞),至今教科書還沒有說明。他教更多的是:人類如何認知。
昨天是教師節,教育與經濟是社會成長的兩大動力,伽利略是現代科學之父,更是教導人類由主觀相信到客觀認識的老師。
●靠「聽說」認知爲多—靠理性抉擇認知爲少
我科普演講的最後,都有一個「1分鐘小遊戲—轉轉轉實驗」,目的是瞭解自己,人類如何認知?
第一個問題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歷來所有人都回答:是地球繞太陽轉。
第二個問題是:地球繞太陽轉是伽利略首先證明的,伽利略的證據,或是你自己發現的證據是什麼?
我的聽衆經常是高知識分子,包括許多頂尖研究機構、研究生以上者,但數十年來回答者總加只有個位數。雖然,答案就在我提供的插圖中。
這個實驗證明:人類靠「聽說」認知取用爲多,靠理性抉擇認知取用爲少。現代人和16世紀的人類,對地球和太陽誰繞誰?認知內容完全相反,但認知的本質與方法仍然完全相同。
●把神的世界—還給人的世界
伽利略發現聖經和紅衣大主教所相信的自然宇宙,和他觀察的並不相同,從而開創了自然/物理科學。他不僅是位「理論建構」家,更以許多創新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
他最大的貢獻,是把神的世界,還給人的世界。
他的實驗法和牛頓的微積分計量法,接力發現與證明了重力的存在。(重力或引力,本文對相關細節均不贅述。)
伽利略設計的衆多實驗中,極具代表性的的是「滾球實驗」以說明重力的存在,也推翻亞理斯多德物理學,是證明地動說、重建當時「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一。
●實驗法思想抽象層次高—與計量法相輔相成
一般文獻都記載牛頓發現了重力。事實上,伽利略的滾球實驗已經發現了重力。他把1個銅球從斜坡上自由滾下,再用水鍾計時,測量球滾動的距離。結果發現:
存在一種力量(即重力,唯他沒用這個名稱),會使球自動產生初速。
這種力量會與時間交互作用,使球愈跑愈快、單位時間滾的距離愈長。如果沒有重力在拉,單位時間滾的距離應該相同。
這個實驗已經證明了重力的存在,但「實驗法」的思想抽象層次非常高,更與當時的「社會相信」相反,一般人並無法理解、更不信服。連寫科學史的飽學之士,都曾看不出來。
探索科學知識必須「實驗法」與「計量法」相輔相成,可惜當時還沒有微積分方法,無力將實驗數據作更具體的闡述。
一般人看實驗,容易只看到表象事件,「就是滾個球嘛!」看不見其深層意涵。正如「歷史就是一串實驗」,但一般人只感覺是聽故事,不易察覺其中規律。
●伽利略的弔詭與啓示
伽利略啓發了後來的牛頓,架構出力學各種理論,解釋一切人類可以感知範圍內的物理現象,澈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再影響了愛因斯坦,把這方面的知識,推廣到一般人不會感知到的高能與時空物理現象。
伽利略的衆多實驗雖然成功,還是很少人認同,這個歷史事實反映了「TX取用模式」的內涵:人類對類似「有無重力存在」的需求反應低;對這類知識的接受,依靠「實證、實驗」的又遠低於社會相信。直到牛頓的方法爲極少數菁英團體所認同,大家就跟着接受,這就是「社會相信」的形成。
●以「反創新」爲基調的科學史發展
伽利略寫了《對話錄》這本扭轉了歷史的書,在1632出版,而次年就被當時最卓越、最傑出、最有聲望的大學者、大主教們禁掉了,直到1835才解禁。伽利略的實驗從被否定到被肯定,花了200年!
佔據學術資源與位置而禁制他人的人,並不就是「壞人」;他們只是意識型態上認定「抄羊皮聖經就是學問、抄得愈多、學問愈大」,他們反對的是不抄聖經的異端,就他們的角度而言,應是充滿捍衛教廷的「善意」,這就是創新與「社會維持」能量的對抗。
當時很少佔據學術資源與位置的學者認爲「伽利略(每天看見的糟老頭)是伽利略(思想家)」。而一般人性中,不容易去辨識什麼是真正知識內涵,而會以爲佔據學術資源與位置就是學術。
在伽利略時代,人類不知道「重力」的原理,所以不認同「重力」的存在;今天,許多人還是不知道「重力」的原理,但都認同「重力」的存在;這就是「社會相信」。
伽利略死後,終於推翻了「福音」,自己卻變成福音;這種弔詭就是「人類取用行爲」。
●兩種抉擇:捨身求真?認錯偷生才能求善?
伽利略的生平還有一個弔詭,他一生遭受壓抑,但只需要遇見一位有資源的贊助者:梅得奇大公爵,就可以完成他的思想探索。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後來許多真正創新者境遇與他幾乎一樣。人類真正的創新思想,不會在提出時被大衆認同,但卻會因資源的有無而決定走向。
伽利略的著作不僅被禁,還被判「燒死或認錯」的選擇,他因爲知識創新而危及生命,並非首例,早他一代的Bruno(意譯不擼諾,直譯布魯諾),早已鼓吹地動假說,但被教庭逮捕後,在「燒死或認錯」的判決中,他選擇被燒死。
事實上,科學史第一位創新者 Hippasus(意譯希耙事實,直譯希帕蘇斯)的下場,就是被殺。希臘第一個科學學社,是由畢達哥拉斯所創,他建立了西方數學基礎,以及以「一切可以理性數字解釋」的宇宙觀。希耙事實是他的學生,卻挑戰老師、提出了「無理數」的存在,結果據說被畢達哥拉斯判決將他淹死。畢達哥拉斯對人類當然是有貢獻的,但像他這樣有成就的學者,都不能容忍與己不同的創新!
反創新,或是看不見創新的形式跟着歷史改變了,迫害創新的手段也沒有那麼殘酷了,但是實質並沒有變。
什麼是真正的創新?就是與當代的主流思想不符,即使不再被追殺,也會遭到漠視與反對,而且層次愈深的創新,會被壓抑的愈深愈久。
●常態分配的頂尖部分—就是最平庸的部分
歷史上每個時代都在鼓吹創新,但評鑑創新的主流機構,事實上都在漠視、壓抑、甚至迫害真正的創新。
什麼是真正的革命性創新?就是與當時的主流思想不同。
各種評鑑機制,效果是「打兩頭、頂中間」。我們觀察常態分配的圖形,其中最「頂尖」的部分,其實就是最平庸的部分。
凡是由紅衣大主教體系所肯定的學術成就,絕大多數一定是抄寫羊皮聖經—也就是現在的各種「CI論文」數。而人類史上真正的創新者,除了極少的例外,等待着的是:水淹、火燒、漠視、寂寞。
經歷了這麼多歷史的教訓,創新評鑑的機制會改變嗎?不會。因爲這是人性,正如近代物理學開拓者破道斯基的一語道破:追求學術,常常會變成「追求看起來像學術的利益」。紅衣大主教所主宰的評鑑,高比例資源就是會流向平庸,而不會補助到具備革命色彩的創新。
●總有一天,你們知道我是對的
不過,歷史還是有多多少少的公平性。革命性創新者不會被大多數人看到,但也不會完全不被看到,似乎也有機會獲得體制外的支助,伽利略在墓碑上留下一句:「總有一天,你們知道我是對的」究竟還是實現了。
本文前面提問:地球繞太陽轉的證據是什麼?答案就在插圖上,伽利略發現金星在繞日而轉,從而推論出地球也是。
我一生有幸遇到過許多好老師,多半都是帶我認識某一專門領域,而有七位老師,教我的是整合性的思想方法,他們是:孔子(請參見本專欄《執筆、撥琴、斜背弓─孔子真形象》)、亞理斯多德(《亞理斯多德─以學生爲中心的全能老師》)、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闢二聲 Pearson(統計第二計量思想發明者)、蕭何(與其後輩,發現如何將人類「私利緊密結合」而發酵成爲公利的亞當.私密)。
●重點回應
本專欄《柯陳對比 司法獨立遭遇生態腫瘤》被臉書判涉「危險人物和組織」「帳號永久停用,不得申訴」。臉書旗下所有社媒與外掛程式如網路留言等均被封鎖。故只能在文末重點回應讀者經由其他管道的提問。
●對川馬的預測:歷史就是一串實驗
本專欄自年初起即已預測,川普與馬斯克的蜜月期很短,但短期又有複合可能,上週兩人果然又互相示好了。
川普與馬斯克都想解決美陸問題,對臺灣都有不同的彈性想法。美陸當前的體制差異太大,需要中介緩衝區,因爲有川馬兩特殊人物,臺灣纔有擔任調人的可能。
正如伽利略的啓示:「歷史就是一串實驗」,本專欄的各預測與建言,就是在報告歷史實驗的規律。
把人民與國家放在前面,而不是把反陸反美放在前面,就可以創造雙兩岸福祉,願有科學意識的政治人士能夠領會與領導。
●本專欄被高規格防堵的原因?
本專欄顯然不是「危險人物和組織」,要觸發臉書「帳號永久停用」機制,必須在極短期內有數千帳戶投訴,亦即一定有龐大利益組織在後操作。《中國時報》與《風傳媒》有衆多專欄,爲何僅有本專欄享受此特高規格待遇?
《柯陳對比》並非反綠文,且與一般輿論相反,我不認爲柯陳對比是保綠欺白的「不同標準」,而鼓勵司法界中要有「追求一致」的覺醒;而剛好,地院也在多次順從上級後,對柯文哲案做了一個基於法律基礎的判決。
《柯陳對比》應與柯文哲案判決並無因果關係。但各主戰網紅文,只會增強兩極端羣衆的仇恨程度,並不會改變支持者數量。利益組織在防堵的應是「全綵文」,防止自覺氛圍的擴散而影響了可變者的數量。(作者爲臺灣民調創始人、臺美兩地資訊與管理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