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樹資本劉乾坤:首倡“文明級創新” 民營創投的破局路

當下,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合成生物和細胞及基因治療等前沿科技創新疊加涌現,產業化和商業化大潮臨近,劉乾坤將其定義爲“文明級創新”——顛覆人類自身定義、文明等級意義的系列創新。在他看來,這一系列創新的革命性和顛覆性遠超歷史上任何一次文明變革。

面對這一系列“文明級創新”,社會各界仍極度缺乏共識——內涵和外延;其顛覆性和意義,更缺乏哲學和倫理的嚴肅討論。作爲梧桐樹資本董事長、創始合夥人,劉乾坤提出這個概念的同時,也正帶領梧桐樹資本躬身入局,通過真金白銀投資推動和支持這些文明級創新加速到來。他也希望通過投資實踐,加深對“文明級創新”的認知,也希望能推動行業和社會的共識,以及嚴肅的討論。

與此同時,創投行業正面臨一場“大考”——基金集中到期伴隨IPO節奏放緩。近年美元基金與人民幣基金的分野,也讓中國諸多雙幣基金管理人募資壓力倍增。諸多機構通過架構調整,來重新定位人民幣與美元基金的權重。

劉乾坤認爲,這是一場史詩級的“大分流”。如果專注於國內市場,那麼,重心就必然要放在人民幣基金的投資管理上。這家機構在2013年成立之初,就將“直投+併購+母基金”等綜合策略作爲機構的運營方向。截至目前,梧桐樹資本綜合管理規模超220億元。

作爲一家民營投資機構,梧桐樹資本是參與管理政府引導基金的第一波市場化機構。劉乾坤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其即管理天津十多億元的首隻母基金,目前,梧桐樹資本共管理四隻母基金。

直投+併購+母基金並駕齊驅

《21世紀》:近兩年一級市場面臨較大的退出壓力,投資的挑戰也相對更大。你們是怎麼構建投資體系的?

劉乾坤:隨着IPO節奏的調整,一級市場退出壓力的確比較大,目前不少基金退出已經進行延期。

我們的投資體系相對多元,不侷限於某一個領域,而是構建了“三駕馬車”——直投、併購、母基金。這也使得退出壓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我們認爲,中國能穿越週期的創投機構有兩種,一種是“小而美”,另一種是“集羣化”,也就是“大而強”。我們立足於做“大而強”,目前公司管理規模約200億元,其中,直投、併購實際落地資金七八十億元。

過去十幾年間,我們主要是搭建業務框架、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創投行業的品牌沉澱需要至少一個基金週期來驗證,我們現在只是建立了一定的市場認知和品牌基礎,這是我們未來發展戰略的一個序幕。這個序幕,只是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四個重視——重視行業研究,重視擁抱國資,重視集羣式發展,重視擁抱產業。

《21世紀》:具體看三大業務模式,跟其他機構相比,都有哪些不同打法?

劉乾坤:直投方面,我們的業務模式相對多樣,既有聯合上市公司合作的項目,也有其他類型的投資。創投行業沒有固定套路,沒法用一種模式打天下,我們只能先規劃好大方向和商業模式,然後在實踐中因時而變。

我們幾隻產業基金幾乎都是與行業“領頭羊”深度合作。我們的投資風格是:精投、慎投、重投,遇到好項目就持續加碼;並且一直堅持“專業、專注、細分”的投資理念,即聚焦特定產業賽道,組建專業化投資團隊,通過深度行業研究挖掘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在垂直領域建立完整的產業認知體系和資源網絡,實現從項目篩選、投後管理到產業賦能的全程深耕。

目前,我們投資的尚未退出的項目中,單筆投資超3億元的有兩個——仍處早期融資階段的拓米雙都,和已發展成熟的中科海鈉。其中,中科海鈉我們投了三輪,拓米雙都分兩筆進行投資。我們圍繞“投早、投小、投科技”佈局了一系列有高成長潛力的項目,如華芯程、星科新材料等,儘管處於早期投資階段充滿不確定性,但團隊核心成員均來自頂尖科研院所,具備研發實力,有望在各自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

併購業務方面,我們從2013年梧桐樹資本建立伊始即設立併購基金。當年金融市場比較活躍,併購市場存在巨大機會,我們創始團隊中也有資深投行背景的合夥人。因此,從建立之初,我們就把併購作爲重要一環。

我們做併購往往通過MBO(管理者收購)或控股式收購方式收購創始企業,已經完成並退出的企業包括楚天龍(003040.SZ)。我們併購的行業跨度不大,主要圍繞新材料、半導體、新能源和先進製造這四個直投方向開展業務,邊界感非常清晰。我們會在大方向裡持續深耕,跟着行業變化找能填補空白的創新項目。

相較於直投和併購,我們在母基金方面起步略晚。2015年,我們在天津正式管理首隻母基金,規模十多億元。目前,我們管理的母基金共有四隻——天津兩隻、山西和銅陵各有一隻。

“文明級創新”仍缺乏社會各界的共識推動

《21世紀》:投早投小投科技,這不僅是監管對於私募股權投資的鼓勵方向,也是行業的主流方向。如何看待科技創新,以及與之相伴的產業升級?

劉乾坤:科技創新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做大經濟蛋糕。隨着社會整體福祉提高,最終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當下,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文明級創新,其革命性遠超工業時代的蒸汽機和電器發明——比如,仿真手的突破、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正如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所提出的宇宙文明等級理論,這些技術的發展標誌着人類從成熟的I型文明邁向Ⅱ型文明,它們正在顛覆“人”與“地球文明”的定義。這些文明級創新,或許正預示着我們向更高層次文明邁進的潛在路徑。

文明級創新具有革命性、集羣性和快速進化三大特點,它們不是單一技術的突破,而是一系列前沿技術的集羣式涌現,彼此勾連、相互影響,在人工智能賦能下展現出驚人的迭代能力。

然而,儘管這類創新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革命性,但它們仍缺乏社會各界的共識推動,目前更多是由非行業從業者甚至民間愛好者在關注。就像當年半導體產業需要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凝聚社會共識來推進一樣,這些文明級創新也需要站在更高維度去認知與推動,才能真正釋放其改變產業格局的潛力。

我們一邊專注手頭的工作,一邊將其視爲實踐——作爲創新機構,我們的目標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向善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