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載具發展 三方向衝刺
AI發展一日千里,激發各產業的應用浪潮,包含醫療、製造業、物流、農業等領域,進而衍生機器人、無人機等不同型態的AI無人載具,相關市場需求持續向上。
工研院日前舉辦第14屆院士會議,面對AI無人載具產業,院士們建議臺灣應「聚焦領域及技術」、「佈局生態系方向」,以及「發展基礎建設」,像是藉由聚焦具發展基礎的無人載具公司,鎖定製造、照護等領域跨國合作、跨域橫向整合產業。同時建立國家級計劃,制訂國家級標準,並且全力發展AI無人載具的人才、教育與基礎建設,藉此助攻臺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成長,並強化國際市場定位,才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面對AI及相關應用浪潮,政府持續積極因應,行政院會8月甫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藉由鼓勵技術創新及與國際接軌兩大主軸,盼打造臺灣成爲AI人工智慧島。賴清德總統9月進一步宣示,因應未來人工智慧時代,要積極推動「AI新十大建設」,將投入千億元預算引導企業加碼投資臺灣,其中就鎖定要擴大AI的智慧應用。
工研院院士會議今年也鎖定「佈局臺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的主題,探討臺灣在全球AI無人載具的定位,以及加速產業化、支持生態系的方法。
工研院院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推動AI無人載具應聚焦的領域、關鍵技術與系統。臺灣擅長於系統整合與場域應用的能力,建議由工研院進行全球市場調查,針對無人機、服務型機器人、水下載具等,並延伸至智慧製造、醫療照護、巡檢等領域應用,建議由工研院橫向主導整合,投入材料、設備及跨領域的介接。另也聚焦在具發展基礎的無人載具公司,研議結合全球資源、跨國合作,以加速發展。
第二、佈局臺灣AI無人載具創新生態系統的策略方向。發展AI無人載具應建立跨部會的國家級計劃,例如以十年爲期,規劃短中長期發展藍圖,並制訂AI、通訊等國家級標準。院士們認爲,AI生態系發展關鍵在於導入AI代理人,讓農場、醫院或工廠的運作更智慧化。
臺灣傳統的強項在供應鏈,建議臺灣可延伸至系統整合與規格制定,透過國家主權基金,投資或收購國外公司,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同時,由工研院擔任領頭羊的整合角色,橫向串聯各部會與產業,協助臺灣產業快速導入AI無人載具。
第三、發展AI無人載具的人才、教育與基礎建設。由於AI及產業的發展需要多元化人才,院士們建議加強全齡教育與訓練,並應用AI強化相關技術人才的培育,達到賦能與人才效率提升。同時,評估產業與AI發展所需的算力,與提供長期穩定多元韌性的電力,並再檢視國內再生能源的策略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利用智慧微電網結合感測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規劃國家級計劃時,建議初期需兼顧可快速應用於商業製造、帶來即時效益項目,以及自主推理、着重與世界先進國家競爭,應用於自駕車與智慧機械等先進項目。由於AI可加速材料的研發進程,院士也提醒,臺灣應積極推動AI與材料科學結合,讓創新材料成爲勝出無人載具市場的關鍵。
建構生態系方面,院士們建議,須從任務需求出發,建立資料空間與數位分身,完善功能安全與資安框架,並提供中小企業快速導入機制。臺灣醫療業市場與需求大,有機會作爲AI無人載具的市場切入點之一,而臺灣新創力量需要天使資金導引,也需要資本市場鼓勵機制,以及工研院帶頭協助。
另外,建議工研院成立專責團隊,協助隱形冠軍轉型,並由工研院帶頭串聯大學與企業,建立AI資料庫與研發平臺,推動AI無人載具落地並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