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小調解 大和諧“ 藍色蒲公英”在行動

4月7日清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賽馬場街道司法所調解員買合蘇旦木·吾買爾,像往常一樣帶着筆記本,笑着對同事說:“我這朵蒲公英要出發了。”

天山區賽馬場街道司法所調解室有個好聽的名字“藍色蒲公英”,5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每天活躍在賽馬場街道9個社區的大街小巷,用蒲公英“播種式”的法治理念,創新打造基層治理品牌,將法治理念融入社區治理。

“又來涼亭轉了,現在大家相互謙讓,相處愉快。”之前因晾曬被子引發晾衣架糾紛的當事人薛燕玉笑着和買合蘇旦木打招呼。看着一張笑臉,買合蘇旦木說:“社區裡發生的小矛盾,雖然事情不大,卻影響鄰里關係,第一時間調解纔不會讓矛盾激化。”

“姐姐,看我也會畫蒲公英了。”涼亭角落傳來清亮的童聲,買合蘇旦木循聲望去,上次糾紛裡被晾衣架砸到頭的小男孩,正舉着蠟筆畫晃悠悠站起。畫上蒲公英毛茸茸的冠毛被塗成天藍色,細密的種子正隨風起舞。她忽然想起3個月前,自己就是在這張石凳上,把“蒲公英培育計劃”寫進筆記本。

每天買合蘇旦木除了在社區調解矛盾、普法宣傳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充“蒲公英”的隊伍,在社區發展羣衆調解員。

47歲的水上樂園社區居民安春奎,就是一名羣衆調解員。最初他與鄰居產生摩擦,發生爭執。買合蘇旦木在調解時,發現他具有相應的法律知識,也善於表達,於是邀請他參與“蒲公英驛站”的調解技巧培訓班。之後,安春奎還帶動其他6名居民加入調解隊伍。

在這種連鎖效應激發下,天山區賽馬場街道司法所“藍色蒲公英”調解室,已培育了67名社區調解員和42名羣衆調解員,調解案件160起,履約率100%。

天山區賽馬場街道司法所所長王喜說:“藍色蒲公英品牌理念的核心在於‘隨風播種、紮根生長’,就是要讓我們的調解員植根到羣衆中去,讓法治的種子在社區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

2025年第一季度,賽馬場街道居民自主化解矛盾52起,較去年同期增長150%。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顯著提升,居民間的小矛盾,人民調解員參與化解的時間,也從平均7天縮短至3天。

華燈初上,買合蘇旦木打開筆記本,在扉頁的蒲公英圖案旁,又寫了一行字:“種子發芽了,法治的土壤自己會長出更多蒲公英。”(魏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