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與點石成金(人民論壇)

石 羚

一隻烤鴨爲何只賣25元?不久前,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在山東沂南,依託現代化養殖繁育技術,一隻櫻桃谷鴨從孵化到出欄只需50多天,做烤鴨的白條鴨坯成本不到10元錢一隻。別看鴨坯不貴,養鴨絕非虧本買賣。鴨掌、鴨脖被製成休閒食品,鴨毛被收購後變身羽絨製品,鴨血、鴨油都有用武之地。一隻鴨子被充分利用的背後,是養殖業的現代化發展。育種孵化、屠宰加工一條龍,飼料加工、熟食生產全業態,形成了完整產業閉環,實現了價值的有效提升,成就了200億元大產業。

科技與產業的躍升,正在刷新人們的認知。一些曾被認爲是無用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爲優質資源。比如,在大米加工中,將易酸敗的米糠用於壓榨稻米油、提取米糠脂,變“黃色污染”爲“金色利潤”;在煤炭開採中,將副產品煤矸石用於製作建築材料莫來石,讓“煤渣渣”變成“香餑餑”……

如果說“物盡其用”重在“吃幹榨淨”、減少浪費;“點石成金”則要打破侷限、轉換賽道。

時下,以個性、跨界、融合等爲特點的產業持續發展、產品推陳出新,發揮“價值倍增”效應,有的對固有模式形成顛覆性改變。

一根玉米,經過“七十二變”產出聚乳酸,進而成爲可降解心臟支架的重要材料;一塊菜地,讓城裡人認養種植,助農戶增收致富,離不開對消費心態的敏銳把握。無論是從無到有的科技創新,還是資源重組的模式創新,點石成金的關鍵在於打破路徑依賴、激發創造性思維,從習以爲常中開掘新價值。

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大水大肥”的發展方式對於包括農業在內的各產業都不再適用;而“低垂的果子”已經摘完,迫切需要激發更多化腐朽爲神奇的飛躍。以綠色爲底色,以創新爲引擎,物盡其用與點石成金,爲向前發展提供了新的推動力。

這裡蘊含着節流和開源的關係。必須看到,減損也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尤其對於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言,一度電的節約,一平方米土地的利用,乘以龐大的經濟系數,都不是一件小事。以產業創新高效利用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是一種開源。

這裡包含着固本與開新的方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正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在換道超車的同時,也要堅決摒棄那些“傳統產業已到達天花板”“脫實向虛纔是出路”的論調,用兩條腿走路。

一束秸稈曾是一道治理難題,如今從當燃料到做飼料,從造漿做紙到轉化爲高質量石墨烯,秸稈再利用由淺入深,不斷開闢新天地。共享單車、電子商務曾是廣被談及的新聞,如今已融入日用而不覺的生活。這啓示我們,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創新不止步,發展無止境,中國經濟需要更多“向新力”。

細節優化與系統變革,降本增效與開闢新路,創新不只一途,都值得鮮花與掌聲。鼓勵新點子,呵護新苗子,搞活新路子,中國發展優勢的“護城河”將更加寬廣。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