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廈前官員:川普對臺政策大倒退 臺灣風險更高
美國總統川普5日在華府回答記者提問。 美聯社
美國國會山報五日刊出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前科長包士可的文章,他以「《交易的藝術》作者對普亭與習近平談判屢居下風」爲題指出,美國對臺灣政策在川普第二任內嚴重倒退,削弱美國對臺承諾的可信度,同時讓臺灣在國際承受更高風險。他強調,川普若要恢復美國信譽、有效嚇阻中國誤判唯一方法,是公開承諾必要時動用一切軍事力量保衛臺灣。
包士可指出,川普第一任當選時不顧幕僚警告,接聽時任臺灣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當時明確向中國乃至世界傳達他不會被傳統外交慣例束縛。二○一七年以後的四年,川普背後是一支由對中鷹派組成的執政團隊。
川普第二次當選後,白宮並未公佈來自臺灣總統賴清德的祝賀電話。包士可認爲,可能是賴清德在美方建議下未主動致電,以免激怒中國;可能性較低的是雙方有通話但並未公開。
另一明顯跡象是川普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這或許出於美中談判考量,抑或川普可能訪問北京。無論如何,此舉打破美國近年對臺灣總統過境的外交慣例,代表美臺關係嚴重倒退。
川普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已顯示他在美中臺之間如何取捨,這可能和國防部次長柯伯吉有關。包士可認爲,柯伯吉把臺灣描述爲對美國「重要但非關存亡」,這是對美國利益一種狹隘的新理解,美國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仰賴國際社會對美國在消除盟友疑慮、威懾敵人方面無可限量的價值。
包士可提到,美軍撤出阿富汗後,信譽危機迅速浮現,數個月後俄羅斯就入侵烏克蘭。雖然川普今年六月閃電打擊伊朗核設施略微彌補聲譽,但外界對美國可信度的疑慮仍未消除。
包士可警告,若同樣情況發生在臺灣,可能是中國奪取金門或其他外島或對臺海上封鎖,美軍迴應流於表面無法逼退北京。屆時華府陷入兩難,升高局勢將破壞美中貿易談判與川普北京行,另一個選項是接受新現狀。
包士可強調,自尼克森以來,美國總統訪中幾乎都讓北京獲益。這次川普若要成行,中方勢必要求美方做出貿易談判以外更多讓步,同時從美國在臺灣議題上的退讓中獲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