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高估臺灣年輕人作戰意願?美期刊3原因籲保留看待 國防體制未準備好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臺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臺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圖/截自The Diplomat網站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臺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臺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原因是戰時行爲未必反映和平時期言論,而且自我陳述的回答恐怕受到社會期待影響,「保家衛國」的定義更因人而異。關鍵是,臺灣在後勤動員、軍民整合和戰備訓練上是否具備承接這份民意的能力,否則再多表態也難以轉化爲實質戰力。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欽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日前綜合多份權威民調投書《外交家》指出,若中國攻臺,年輕人願爲臺灣而戰比例介於53%至88%。

然而,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22日在《外交家》以「爲何應對臺灣年輕人自陳作戰的意願持保留態度」爲題指出,這項數據固然令人振奮,但不足以作爲戰時行爲或社會韌性的可靠依據。

首先,該文引述不同研究主張,人在壓力情境下的實際行爲,往往與平時表態有落差。早在1934年,社會學家拉皮耶(Richard LaPiere)便提出,態度無法可靠預測行爲;心理學家賈澤恩(Icek Ajzen)亦強調,問卷調查反映的是意圖而非行動,一旦恐懼或不確定性介入,意圖常難實現。行爲經濟學研究也發現,利他意圖受到誘因與實際條件的高度影響。

其次,涉及政治和種族觀點的討論,自陳式回答經常受到「社會期許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的影響,也就是回答者傾向說出「認爲應該說的話」。在臺灣,保家衛國成爲社會期待的標準答案時,不願參戰可能被視爲懦弱或不愛國。

再者,即使受訪者真誠作答,「保衛國家」的定義仍極爲模糊,可能指參軍、捐款、囤糧,甚至只是在社羣平臺表態支持,無法確定意指實際參與或象徵性支持。問卷設計的研究也會因措辭模糊導致結果不一致,難以作爲可靠依據。

關鍵的是,即使多數年輕人真心願意爲國上戰場,臺灣也尚未準備好迴應這份民意的體制。臺灣的國防體系存在結構性弱點,包括後備訓練與動員投資不足、士氣低落、社會對軍方信任感低、缺乏全民防衛教育與緊急應變意識,以及缺乏一套全民能理解並凝聚共識的國防戰略。

莫少白直言,意願不等於能力,象徵性支持無法取代訓練、體制、戰略或領導力。他表示這些觀點並非否定年輕人對臺灣的承諾,而是希望公共論述更務實且誠實面對臺灣的實際備戰狀況。

該文總結到,臺灣沒有等待危機發生後在看情勢發展的餘裕。因此,從心理、身體到組織層面做好準備,不只是明智之舉,更是必要條件。真正的韌性並非從宣示開始,而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