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期刊籲勿高估「臺灣年輕人作戰意願」! 民調暗藏社會壓力

▲莫少白呼籲,民調內容可能受到社會壓力影響,因此無法真實反映臺灣年輕人的想法。(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王佩翊/編譯

近日一項民調顯示,有53%到88%的年輕人表示,如果中共攻臺,願意爲國出征。然而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卻在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應該審慎觀察臺灣年輕世代表態願意上戰場保家衛國的說法,因爲他們的自我陳述可能受到社會壓力影響,且人們在民調中經常會表現出過強的利他行爲意願。

莫少白22日在期刊雜誌《外交家》中以《爲什麼應該對臺灣年輕人自述作戰意願持保留態度》爲題發表文章。他引用中研院副研究員吳文欽與東吳大學副教授潘欣欣所整理的數據,指出有53%到88%的臺灣年輕人在民調中表示,如果中共攻臺,他們願意爲國出征。

莫少白認爲,這項調查結果具有一定政治價值,在國內,它有助於培養民族自豪感,並宣傳臺灣新一代願意致力於抵抗侵略的理念;而在國際上,一方面有望震懾北京當局,另一方面也等同向美國等盟友發出信號稱,臺灣願意承擔自己的國防責任,而不是單純被動地等待外國盟友幫助。

乍看之下,這些數據令人放心,但莫少白也提醒,相關數字未必能代表真實情況,也無法當作作戰時年輕人表現的保證。因爲現實是,人們在和平時期說的話與危機時刻所做的事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他對年輕世代表態願意上戰場保家衛國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莫少白認爲,自我陳述可能受社會壓力影響,很多受訪者只是說出「反映社會期待」的答案,而不是真正的意圖。再加上對於「保家衛國」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因此無法直接視爲全民皆兵的依據。

文中指出,早在1934年,社會學家拉皮耶(Richard LaPiere)就用「態度與行爲不一致」的研究,對人們「說什麼就會做什麼」的假設提出質疑。心理學家賈澤恩(Icek Ajzen)也在其「計劃行爲理論」中強調,問卷調查能反映的是受訪者的意圖,而不是實際行動,一旦現實中出現恐懼、混亂或缺乏掌控感等失控情緒時,原本再堅定的意願也可能立刻崩潰。

除了現實行動與言語間的落差,還得考慮所謂的「社會期望偏差」。像是涉及毒品、墮胎或政治傾向等敏感議題時,人們常會說出「他們認爲應該說的話」。對臺灣而言,表態願意保衛國家幾乎成了標準答案,說「不願意打仗」不只會被貼上冷漠或懦弱的標籤,更可能被懷疑是否不愛國。尤其在臺海情勢緊繃的背景下,學術機構或媒體本身又可能帶有政治色彩,這種偏差就更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