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和平談判與歐洲的未來進入關鍵時刻 真正的難題正要開始!

▲川普在白宮會面澤倫斯基後,雙方隨即與歐洲展開高峰會。(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經過數月鋪陳,川普在阿拉斯加與普丁會談、並在華盛頓接待澤倫斯基後,信心滿滿地宣稱,俄羅斯與烏克蘭領導人即將展開直接對話,這將是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川普計劃先安排普丁與澤倫斯基一對一會晤,隨後再舉行三方峰會,他希望這能爲停火甚至和平協議鋪路。

然而,談判的基礎卻異常脆弱:普丁提出烏克蘭必須交出尚未完全失守的頓巴斯地區,澤倫斯基則重申烏克蘭憲法禁止割地。歐洲領袖則在川普面前異口同聲,努力影響談判進程,但川普仍偏向普丁「邊打邊談」的立場,顯示美方立場並不一致。

同時,安全保障問題懸而未決。川普公開表態美軍不會進入烏克蘭,但願意提供空中支援;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英國則傳出願意派遣地面維和部隊。川普認爲普丁可能接受,但俄方多次強硬否認,警告任何北約背景的部署都屬「不可接受」。

歐洲國家與美國官員都坦言,細節幾乎沒有共識。對烏克蘭而言,即便坐上談判桌,也無法確保普丁會履行承諾,因爲俄羅斯過去已經多次違反不侵略的條約。

烏克蘭籌碼有限 命運依舊掌握在別人之手從新聞脈絡看,川普能否讓普丁和澤倫斯基見面,或許不是最大難題;真正的挑戰,是見面之後談什麼,以及誰來保證協議不會淪爲紙上文件。

川普在選戰中吹噓「24小時內搞定」的自信,如今已經被現實削弱,他承認比想像中難。的確,讓雙方領導人同框是外交戲劇性的畫面,但戲劇效果與實質和平之間,隔着的是一連串難解的條件:領土歸屬、停火範圍、安全保障、歐洲軍隊角色。

問題在於,普丁是否真會接受歐洲維和部隊駐紮烏克蘭?對俄羅斯而言,這等於允許長期的安全威脅存在境內邊界。俄羅斯外交部已明確表態反對,認爲可能引爆「失控升級」。同時,烏克蘭憲法禁止割地,但普丁提出東部頓巴斯的領土要求,恐是逼基輔拒絕,以將談判破裂責任推回烏克蘭。

停火本來是川普急於展現的「政績」,但問題在於條件是全面停火,還是局部凍結?如果是前者,普丁可能認爲不必要;如果是後者,則等於讓俄方既能保持戰果,又能喘息整軍。

換言之,普丁依然掌握主導權,而川普雖然是調停者,卻也不願付出真正的軍事承諾。這讓烏克蘭的命運,依舊掌握在別人之手。

歐洲國家雖然展現罕見團結,但實際上,他們也面臨內部壓力——一方面必須支持烏克蘭,另一方面卻得向選民交代龐大的國防開支是否能轉化爲自身安全利益。

這正好讓川普利用「歐洲出錢,美國出面」的模式,爲美國國防工業創造新機會。普丁則藉談判展示「大國平等對話」的地位,不管結果如何,請注意,普丁已經打破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孤立。

從正面角度來看,歐洲國家對烏克蘭展現的支持確實已經是難能可貴的。雖然這樣的支持伴隨現實考量──例如如何分配軍費、如何讓援助轉化爲自身安全與產業收益──但至少顯示歐洲領袖願意冒險背書,讓基輔不至於孤立無援。

美國雖然一再強調「不出兵」,但川普出面仲裁,依舊反映出美國在國際糾紛中確實具有無可取代的角色。這提醒我們,即便華府的支持總帶有算盤,但若沒有美國的「平臺」與「推動力」,國際衝突的調停往往難以推進。

從臺灣角度看這場談判,也許很多人會看見的重點是「美國不出兵」!但是,期待外國力挺本來就不切實際,因此,我們最該學到的現實除了沒有人會無條件幫助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認真累積籌碼來作爲自身安全的基礎!

烏克蘭現在籌碼有限,談判必須在「少輸爲贏」的思維下進行,儘可能保住主權與國家延續,留得青山在,纔有未來重新崛起的機會。

對任何小國而言,這提醒我們不可能只寄望外援,持續增強自己的多方實力,纔可能在有談判機會時,爭取到最有利的位置。

▼普丁依然掌握主導權,而川普雖然是調停者,卻也不願付出真正的軍事承諾。這讓烏克蘭的命運,依舊掌握在別人之手。(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