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代福:讓陽光灑滿每個需要溫暖的地方

杭州日報記者 姚似璐

潔白的牆面、嶄新的書桌、溫馨的小牀……日前,家住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鐘山鄉的小羽,終於走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間”。曾經堆滿雜物的昏暗角落,如今被燈光照得分外亮堂,衣櫃裡整齊地掛着衣服,書桌上擺好了文具——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出自桐廬彩虹公益服務中心之手,更離不開一個穿了18年藍馬甲的身影:吳代福。

從2007年加入十幾人的“桐廬義工聯盟”QQ羣,到如今關閉自家店鋪成爲全職公益人,帶領1200餘名志願者走進社區、鄉村、學校、敬老院,吳代福和他的桐廬彩虹公益服務中心用“煥新樂園”“桐享安居”等項目改寫困境者的生活,以“伢兒有禮”“銀色樂園”等活動守護一老一小。18年來,他把細碎的愛心聚成火炬,成了桐廬大地上一道動人的“彩虹光”。

用堅守串聯愛心軌跡

2007年,吳代福經朋友介紹加入“桐廬義工聯盟”QQ羣時,並沒想過這個小小的聊天窗口會成爲人生的轉折點。第一次活動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大家拎着食品進門,卻在孩子們拉着衣角不肯鬆手的瞬間明白:比起物資,他們更需要陪伴。這個發現,成了吳代福公益路上的第一顆種子。

2008年底,鬆散的組織面臨散夥,吳代福舍不得這份溫暖中斷,主動牽頭組建管理小組。白天他是鈑金店老闆,忙着生計;晚上就在燈下寫策劃、發招募信息,把零散的愛心擰成一股繩。2014年,“桐廬彩虹公益服務中心”正式註冊,吳代福帶着團隊邁出專業化步伐。從零散的幫扶行動到系統化的項目運作,從單純的物資捐贈到涵蓋陪伴、教育、環境改善等多維度的精準服務,團隊的公益版圖不斷拓展。

隨着項目越來越多,身兼店老闆和公益事務的吳代福越發忙碌。2017年,在理事提議和妻子的理解支持下,他關掉經營20多年的店,成了全職公益人。“在很多人眼裡,這舉動多少有些 ‘瘋狂’。可對我來說,公益有着讓人‘上癮’的魔力。”吳代福告訴記者,18年裡,看着服務過的老人舒展眉頭,受助的孩子家庭日子越過越敞亮,那些來自受助者的反饋與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淌進心裡,成了支撐他走下去的精神力量。

讓公益更有溫度

吳代福的公益版圖,始終朝着“需要”的方向延伸。得知貴州榕江縣山區的孩子缺學習用品、體育器材和課外讀物,他立刻組織“情牽榕江,暖冬暖被”“情牽榕江,童心圓夢”等活動,募集物資後親自送到孩子們手中,讓遠方的角落也照進暖意。

對老人的關懷,藏在更細微的地方。5月,“桐享安居”困難家庭微改造項目啓動,77歲的肢體殘疾三級老人毛大伯成了受益者之一。老人居住的房屋老舊,樓梯陡峭且無扶手,兩側都是光滑的牆面,每次上下樓都戰戰兢兢;衛生間馬桶旁也沒有支撐設施,如廁起身時常常力不從心。志願者根據老人的身高及行動習慣,在馬桶側牆和樓梯處安裝了助力扶手。看着老人扶着欄杆穩穩當當上下樓,吳代福心裡踏實了許多。

在對孩子的幫扶上,這份細緻更是化作了綿長的牽掛。走進困難兒童家庭時,隨意堆在紙箱裡的衣物、昏暗潮溼的房間,像針一樣紮在吳代福心上。“不能只是送東西,得給孩子一個像樣的成長環境。”於是,“煥新樂園”項目應運而生。

鐘山鄉的小羽一家經濟拮据,母親在父親中風後離開,祖孫三人擠在老房子中,孩子的房間連下腳的地方都難找。吳代福帶着志願者上門,一點點丈量尺寸,商量改造方案:屋頂鋪吊頂擋灰,牆面裝護牆板防潮,地面鋪地膠紙方便打掃,再配上新牀、衣櫃和書桌。忙活幾天下來,原本昏暗破舊的房間,變得亮堂又整潔。

“‘煥新’不僅是換個房間,更要換種生活。” 近年來,彩虹公益服務中心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帶着孩子們走出家門參與研學:去鄉村看稻田,跟着手藝人學編竹籃、做陶藝等傳統手藝,讓平時鮮少出門的孩子得以開闊視野;專門組織性格內向的孩子參加社會融入活動,從一開始的躲在角落、沉默寡言,到後來敢主動和同齡人說笑、分享零食,他們的每一點變化都被吳代福看在眼裡。7月的 “伢兒有禮” 活動上,吳代福拿着繪本講 “程門立雪”,教孩子們行拱手禮、學餐桌禮儀,看着一張張小臉上露出認真的模樣,他知道,這些努力正在慢慢改變孩子們的成長軌跡。

微光點點,聚而成炬;累土不輟,丘山崇成。18年過去,當年的QQ羣早已成長爲頗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吳代福鬢角也添了霜,但他依舊穿着藍馬甲,堅定地穿梭在桐廬的街巷。“讓陽光灑滿每一個需要溫暖的地方,這是我們的宗旨,也是一直要走的路。”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