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司法陽光溫暖山區羣衆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豔 通訊員 韋晉 江飄飄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古蓬鎮是古思起義紅色革命發源地,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

獲評來賓市法院第一批“楓橋式人民法庭”的忻城縣人民法院古蓬人民法庭,將古思起義精神融入到司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秉承“案小事不小”的理念,多措並舉促進基層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實現司法服務“零距離”。2024年以來,該法庭受理案件282件,調撤率達68.5%,結案率達100%。

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最前端

古蓬法庭堅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主動融入地方多元共治大格局,構建以法庭爲中心,聯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和社區(村委會)常態化開展調解工作,快速響應、高效化解矛盾糾紛。

黃某的父親藍某是某單位的退休職工,名下有一套宿舍,黃某及其母親黃某某長期居住在該房屋。2017年,藍某去世後,黃某與其單位簽訂協議,約定黃某可免租居住該房屋,同時約定若上級部門及單位需要徵收房屋時,黃某需無條件搬離。2020年,單位職工宿舍需拆除重建,該單位聯合地方黨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多次動員黃某搬離,均遭拒絕。2024年8月,單位將黃某訴至忻城縣法院。承辦案件的古蓬法庭在瞭解案情後,第一時間啓動“府院聯動”機制,與當地黨委政府、司法所等溝通並組建聯合調解小組,憑藉多方聯動合力和專業調解能力,最終成功動員黃某搬離該房屋,化解了這起糾紛。

2024年以來,古蓬法庭聯合政府部門、司法所、派出所調解案件10餘件,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同時,古蓬法庭以開展“無訟村屯”創建工作與“一村一法官”活動爲契機,深入轄區多個村屯開展送法上門、法律諮詢等司法服務,以實際行動助推基層社會治理,提升羣衆獲得感。

“指尖上的訴訟”讓羣衆少跑腿

近日,一起特殊的跨國離婚糾紛案,在全國法院移動辦公辦案系統助力下得以調解結案。

何某起訴與在越南工作的胡某離婚,雙方本已達成離婚協議,卻因跨國溝通難題,陷入“材料難送達、協議難簽署”困境。古蓬法庭主動作爲,多次調試設備,藉助智慧辦案系統,讓遠在越南的胡某順利接收材料、簽署調解協議。

從“跨國奔波難”到“指尖點一點”,這場調解不僅化解了婚姻糾紛,更彰顯了司法服務的溫度與效率——無論距離多遠,科技賦能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便捷訴訟”不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司法實踐。

隨着“智慧法院”建設的深入推進,科技法庭迭代升級,5G與互聯網深度融入司法場景。古蓬法庭緊跟時代步伐,依託一站式服務平臺,積極構建線上訴訟網絡,大力推行網上立案、跨域立案、遠程調解、線上開庭、電子送達等“雲”辦案模式,讓身處異地的當事人免去來往奔波。

2024年以來,古蓬法庭網上審覈立案79件,網上調解、開庭審理案件共計30件,電子送達215件次,極大地方便了當事人。

變“坐堂問案”爲“送法上門”

“同村居民,擡頭不見低頭見。以和爲貴,莫讓一時衝動毀了多年的鄰里情誼……”5月16日,古蓬法庭深入“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紅渡鎮六納村,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在村委會大院中審理一起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案件,村民旁聽庭審,法官不失時機地向村民進行普法。

“巡回法庭通過‘以案釋法’的形式向羣衆宣傳普及法律知識,比單方面宣傳法律條文更有效。”紅渡鎮六納村黨總支部書記莫秋蘭表示,此次庭審達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羣衆對司法工作有了新期盼,依法維權成爲轄區羣衆遇到法律問題的主要選擇。爲此,古蓬法庭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讓羣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法治大餐”。

古蓬法庭持續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利用重要時間節點走進學校、村屯、企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法律法規知識,提升羣衆的法律意識,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產生。2024年以來,已開展法治“四進”(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10餘場次,及時把法律知識送到羣衆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