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 德國Ju-52運輸機博物館
保持二戰時期軍綠塗裝的Ju-52運輸機,是唯一的一架軍規版狀態最佳的該型機。(米契攝)
德國空軍最近才除役的C-160運輸機,已服役近半世紀。(米契攝)
該博物館較完整性地保留了空軍運輸機部隊的歷史與文物。(米契攝)
博物館內陳列許多空軍部隊徽章、服裝、帽子等軍用物件 。(米契攝)
戶外展區還有陳展德國統一後,所接收東德的「米–8」直升機,雖然在聯邦國防軍中服役時日並不長,但仍具參觀價值。(米契攝)
上千架琳琅滿目的模型機,依照推出的年代進行排序,令遊客目不暇給。(米契攝)
入口處旁特殊的解說區,讓遊客能迅速瞭解館內陳展內容。(米契攝)
說起二戰中的傳奇運輸機,大多數軍事迷首先會聯想到的是號稱「鋼鐵安妮」(Iron Annie)、「容姑媽」(Tante Ju)的「容克斯」(Junkers)Ju-52型運輸機。其載運量雖非最大、速度也不快,卻在二戰期間擔任德國空軍的主要運輸重任,從傘兵突襲比利時要塞、挪威冰原、俄羅斯草原到北非沙漠,幾乎無役不與,彰顯其獨特波浪板機身的傳奇故事。而以該型機爲名的展覽館,在德國也算獨特存在,在德國人記憶中具有重要地位。
打撈修復陳展 保存原始狀態
實際上,Ju-52運輸機博物館所放置的Ju-52鎮館之寶,並非戰後倖存的機體,而是歷經千辛萬苦,遠赴挪威哈特維克萬湖湖底所打撈上岸。在二戰「納爾維克戰役」期間,德軍的山地部隊被英軍包圍,補給品也在海上被截獲,德軍只能依靠十餘架的Ju-52運輸機進行空運補給。這些飛機當時降落在結凍湖面上,因缺乏燃料返航,只能停在湖上等待後續的運輸機運來燃料,由於天氣因素,湖面逐漸融冰,其中絕大多數都沉到湖底,僅1架僥倖飛至瑞典。
歷經數十年後,一羣德國航空界的有心人士組成打撈小組,成功地將其中1架1939年生產的Ju-52/3m g4e運輸機打撈上岸,並運回德國。雖然挪威已打撈起多架並陳展在博物館。該機經文斯托夫空軍基地修復後,陳展於博物館大廳內,也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原始狀態的飛機之一;而整個打撈、運送、修復的過程,均有錄影在館內播放外,也製作精美模型,讓民衆更容易理解此一過程。
2004年,由駐地空軍「第62空運聯隊」(LTG 62)協會接手後,成爲半官方的營運,添加許多德國空軍運輸機部隊發展歷史與裝備後,便全面對外開放,但開放時間較受限,每年4至10月中、每週僅開放3天。爲了充實航空博物館的展示力量,該館在2013年與漢諾威—拉岑的航空博物館、諾德霍爾茨航空博物館和比克堡的直升機博物館,共同組成「下薩克森邦航空博物館協會」,成爲針對航空主題所組成的博物館聯盟;除了各具特色外,一方面也能相互支援。
展示多款飛機、史料 收藏豐富
博物館內除了主角Ju-52運輸機外,還有1架多尼爾(Dornier)Do-28D-2「空僕」(Skyservant)、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的「梧桐」(Sycamore)型救難直升機、雙翼機、滑翔機,以及其他大型展品;其他展覽品包括空軍服飾演進、史料文件、各機種模型、來自私人的捐贈物,或長期借展的物品。也因展覽品逐漸增多,因此,將展覽主題區分成二戰時期、「柏林空運」、早期聯邦空軍,以及空軍基地近代史;除記錄詳盡的軍事歷史收藏外,由於有軍方支援,偶爾會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特展,許多軍事迷慕名而來。
而在室外不算大的展區裡,還陳展聯邦德國空軍成立後運輸聯隊所使用過的機種,包括1架德法合制的Transall C-160D型運輸機,僅每週日開放內部供遊客參觀,瞭解駕駛艙和貨艙內部運作原理、法國「諾拉特拉斯」(Nord Noratlas)N 2501運輸機、義大利「比雅久」(Piaggio) P.149型教練機、美國「貝爾」(Bell) UH-1 D型直升機、接收自東德的「米-8」Mi-8型直升機,特殊彩繪總吸引人多看一眼,以及汰除的舊型雷達設備與地堡作爲裝飾。
鄰近空軍基地 可觀看新機種
由於緊鄰着文斯托夫空軍基地,儘管隔着鐵絲網,仍可見到基地內新型A-400M運輸機作業,這或許也是航迷另類「福利」,甚至運氣好的話,還能拍到起降畫面。基地歷史悠久,早期被規劃爲「秘密指導要項」中辦理,就是爲了規避《凡爾賽條約》限制,先以「飛機修理廠」爲名稱掩護,直到1935年2月,才轉以軍用機場身分公開。之後,在二戰全期,始終是一座「第三帝國」的重要機場,一直容納着來自空軍各部隊日/夜間戰鬥機外,還扮演着維修站角色,直至德國戰敗。戰後,英軍佔領基地並繼續使用,在蘇聯封鎖柏林時期,發揮關鍵的空運作用。德國統一後,聯邦國防軍將此地做爲培訓飛行員和維護技術設備的基地;還包括培訓海軍P-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