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殘骸運出 將入軍事博物館

臺東關山警分局史蹟文物館內設有「三叉山事件」專區,其中美軍B-24轟炸機殘骸保存下來的氧氣筒最具代表性,金屬圓筒外型,表面斑駁鏽蝕。(蕭嘉蕙攝)

賴清德總統10日指出,政府已將1945年「三叉山事件」墜機殘骸運送下山。今年9月8日,陸航CH-47直升機在嘉明湖附近降落,載回部分機槍等殘骸並暫置保存,後續將由國家軍事博物館進行系統化整理、典藏與研究,以建構完整歷史檔案並規畫展示,讓這段人道救援故事長存於世。

政府追思二戰時期25位遠渡重洋投身戰場的年輕戰士,及26位搜救時罹難勇士的英靈,並保存這段珍貴記憶,於今年6月底組成任務小隊,跋山涉水重返三叉山,展開爲期4天3夜的安靈行程。

隊員在山頂舉行莊嚴祈禱,獻花、獻酒並堆砌石塔祈願,向罹難者致上最高敬意,象徵國家與人民對歷史的銘記不忘。行程中,任務小隊深入人跡罕至的林帶,探勘失事區域,努力尋覓80年前的飛機殘骸與遺物。

運回的飛機殘骸遺物將由國家軍事博物館規畫後續典藏、展示;位於臺北市大直的國家軍事博物館,行政院2015年覈定計劃,直到2021年6月才動土建造,工程預算從17億元追加至54億元,工期亦展延318天,原計劃2023年完工,唯工程3度變更設計,迄今仍未完工。

另臺東關山警分局史蹟文物館亦設有專區展示「三叉山事件」相關物件,其中以美軍B-24轟炸機殘骸保存下來的「氧氣筒」最具代表性,外型呈現圓桶狀、金屬材質,外部覆以一道道金屬加固框架,表面斑駁鏽蝕。

警方說,B-24屬多功能運輸機,兼具傘兵訓練與物資補給功能,因應高空飛行常伴隨缺氧風險,機上特別配置氧氣筒,供跳傘人員使用,以避免高山症或缺氧狀況;該機墜毀後,多數殘骸遺留在三叉山,僅有氧氣筒被運下山並收藏於館內。

據統計,疫情前文物館每年約有1萬2000人次參觀,新冠疫情爆發時,考量防疫及警力調度,館舍被迫封閉,至今仍未重新開放。

此外,關山鎮公所2001年也在親水公園內的原住民文化廣場設置「三叉山事件」紀念碑,紀念這段救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