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學豫劇(創作者談)

(喀麥隆)劉汴京

我的中文名字是劉汴京。我來自非洲國家喀麥隆,是河南大學武術學院的一名博士生,也是一名豫劇愛好者。我名字中的“劉”與“留”同音,“汴京”則是河南開封在中國古代的名稱。在這裡,我與豫劇結緣,拓展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2017年,我通過留學申請,來到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學習中文。在學校的一場活動中,我觀看了豫劇表演,並演唱了豫劇《花木蘭》選段。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豫劇,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味深深吸引了我。我開始對這門藝術充滿興趣,渴望深入瞭解、學習。

後來在校園裡,我偶然遇到那次來表演的豫劇演員劉子傑。我向他表達了自己想學唱豫劇的想法,並詢問是否有人可以教我。他當時非常驚訝,沒想到一個外國人會對豫劇如此感興趣。他不僅欣然應允指導我,還願意爲我推薦老師,這讓我感到非常幸運,也堅定了我學唱豫劇的決心。

隨後,我在網上搜索豫劇的學習資源時,偶然發現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主演的《清風亭上》。他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不僅在人物神態、動作上拿捏得當,悠揚婉轉的唱腔更是韻味十足。通過他的演繹,我感受到中國人內心豐沛的情感,我對豫劇更加着迷了。於是,我開始系統觀看他的豫劇表演,模仿唱腔,揣摩技巧。通過這種方式,我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也產生了向李樹建老師拜師學藝的想法。

在劉子傑的引薦下,我見到了李樹建老師。我坦誠地告訴他,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邁出第一步。他建議我先跟着劉子傑學習一段時間豫劇的基礎知識,還特意指出,想學好豫劇,就要提高中文水平,因爲豫劇的唱腔、旋律和節奏需依託河南方言的聲調變化與發音習慣呈現。

我還要掌握河南話!這對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但從那天起,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中文,用6個小時聽中文對話,努力提升語言能力;另外用4個小時聽豫劇演唱,感受並理解其中的韻味與技巧。這個過程很辛苦,也很艱難,但我沒有放棄。因爲我深知,語言是豫劇的“入門鑰匙”,沉浸其中才能拿到這把“鑰匙”,才能真正打開豫劇世界的大門。

有了一定基礎後,2018年,我終於要正式拜李樹建老師爲師了。拜師當天,我心裡無比緊張,擔心自己唱不好,老師不會收我爲徒。唱到第三句時,我突然忘記接下來的唱詞了。那一刻,我幾乎想要放棄,甚至想轉身逃離現場。但就在我陷入困境之時,老師和在場的師兄弟姐妹並沒有嘲笑我,他們接起我忘記的那一句,與我一起唱到最後。我深受感動,再次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豫劇唱好!

拜師成功後,我每週前往鄭州向師傅求教。儘管我的漢語已有長足進步,但吐字不清的問題依然存在。練習過程中,師傅對我非常嚴格,並不因我是外國人而降低對我的要求。在他的耐心指導下,我從《大登殿》學起,逐漸掌握了一系列經典劇目。我尤其喜歡“忠孝節義”四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義薄雲天》。在我看來,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豫劇極富張力的表演風格,更蘊含着中國文化對忠誠、孝道、氣節與道義的生動闡釋。通過學習它們,我既被戲曲故事的人物和情節深深打動,也更加認真思考待人接物與認識世界的方式。

2019年,我參加了河南衛視《梨園春》“擂響中國”全國戲迷擂臺賽。參賽期間,我積極準備,反覆練習,最終獲得總決賽銀獎,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後來,我陸續在一些電視節目中表演,這些經歷使我在唱豫劇時更加自信,也帶給我很多快樂。通過網絡,我將這些快樂分享給世界各地的朋友們。

我沉浸在豫劇藝術之中,無論在戲班、劇院還是演播廳,我都遇到很多真心熱愛戲曲文化的人,比如我的師傅李樹建、劉子傑和同門師兄弟姐妹,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藝術。我認爲,只有真正熱愛生活,才能唱好豫劇。每次排練和交流時,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們對這門藝術的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情。

正因如此,我渴望繼續留在中國,深入學習並傳播豫劇藝術,在更大的舞臺,讓更多人聽見、看見並感受到豫劇藝術的美好。

(作者爲豫劇表演者、河南大學留學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