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的中國學者:“我很高興,能在此時離開美國”
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佈暫停哈佛大學招收新國際學生的資格,並要求已經入學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美國留學生的合法身份。“這一動向標誌着美國政府與這所常春藤盟校之間的衝突進一步升級。”美聯社22日評論稱。
另據彭博社23日報道,哈佛大學23日已向馬薩諸塞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舉措侵犯了其被《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我們譴責這一非法且毫無依據的行爲。”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決定危及數千名哈佛學生和學者的未來,並向全美高校中衆多來美求學、追尋夢想的學生髮出了危險信號。”
憤怒、迷茫、緊張、傷心、不知所措…正在哈佛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們23日這樣向《環球時報》記者形容他們當前的心情。他們告訴記者,目前,許多哈佛新生或將面臨無法順利入學的風險,而已經在美的國際留學生則面臨可能失去合法身份的危機,暫時無法乘坐飛機、外出工作或離境。“國際學生成爲了(被美國政府)‘綁架的人質’。”一名在哈佛的國際學生這樣對記者表示。
哈佛的國際留學生:“困惑、迷茫、不知所措”
“我感覺現在大家都非常緊張。”一名正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中國學者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面對國土安全部突如其來的政令,很多留學生和國際學者感到“困惑、迷茫和不知所措”,尚不知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他介紹稱,目前自己周圍尚未出現大規模的學生考慮轉學的情況。當前學期已經結束,不少留學生已回國,更大的擔憂集中在“新學年是否還能返回美國”,尤其是對已離境的外國學生來說,入境問題恐怕會十分棘手。
“受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即將入學的新生和將要來哈佛的訪問學者。”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近我和一些教授私下交流時,他們就已表達過對8月新生入境問題的擔憂。這對學校的國際交流和聲譽都影響巨大。”
這名中國學者認爲,由於國土安全部政策的執行對象主要是學校,而非學生本人,“所以接下來事態將如何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反應。”他介紹稱,一些其他學校的教授和學生表示,如果哈佛的國際學生遇到困難需要轉學,他們將提供幫助,但許多建議還很零散,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和方案,整體氛圍仍十分混亂。
“我們中很多人一生都在爲進入像哈佛這樣的大學努力,如今我們只能等待看是否需要轉學。”美國有線電視網(CNN)22日援引一名來自奧地利的哈佛大學大三學生的話稱,他目前正在國外旅行,非常擔心自己將被禁止重返校園。據這名學生稱,國際學生之間正在緊張地互相發消息,有些人不確定是否還能完成暑期實習,還有人擔心是否能在其他學校獲得與哈佛同等豐厚的獎學金。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毛克疾正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23日,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哈佛目前已通過學生事務辦公室發出通知,建議尚未入境美國的學生暫緩行程,已經在美的則建議留在學校周邊區域,不要外出工作,以避免因簽證政策變化帶來法律風險。
“哈佛校內的輿論現在高度一致,普遍支持學校立場,反對美國政府打壓。”他表示,這次美國政府的行動幾乎是“無差別掃射”,甚至美國盟友國家的留學生也受到波及。相信哈佛不會妥協,將藉助法律手段繼續抗爭,因爲這不僅關係到哈佛學生的基本權益,也牽涉到該校的核心價值。
法律人士:哈佛起訴有較大可能成功申請禁止令
據媒體報道,國土安全部宣佈中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資質後,哈佛大學隨即發表聲明稱,特朗普政府的行爲非法且有害,學校正在迅速行動,爲社區成員提供指導和支持。哈佛大學國際學生和學者來自140多個國家,爲哈佛大學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一報復性行動可能對哈佛社區和我們的國家造成嚴重損害,並損害哈佛的學術和研究使命。”
23日,哈佛大學已向馬薩諸塞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而就在上個月,哈佛已就政府試圖干預其課程設置、招生政策及僱傭做法起訴政府。
德恆律師事務所硅谷辦公室負責人朱可亮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這種粗暴做法沒有給哈佛時間和機會進行申辯,涉嫌違反聯邦的《行政程序法》。
他認爲,哈佛大學提起訴訟,能成功申請到法庭禁止令叫停政府相關做法的可能性“大於50%”,面臨身份被取消的國際留學生可以先等待大學的起訴,當然也可自行起訴。
不過,由於尚不清楚法律程序會推進得多快,哈佛的國際學生仍面臨許多法律上的苦惱和焦慮。有法律人士認爲,比如已經畢業的學生如果正在使用“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留在當地工作,有可能暫時無法繼續工作。OPT是一種校外工作許可,可讓美國F1學生簽證持有者畢業後申請爲期一年的專業實習。有法律界人士建議,建議哈佛留學生暫時不要離開美國,也不要乘坐飛機。
“大家都在觀望,希望司法系統能夠像以往一樣介入並阻止國土安全部的政策實施。”上述中國訪問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前,類似政策也曾被美國的司法機構認定爲違憲,並被凍結執行。
另據《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報道,22日當天,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聯邦地區法官傑弗裡·懷特批准了一項臨時禁止令,保護那些在今年早些時候簽證被無明確理由撤銷的數千名國際學生。裁定稱,政府的做法造成了混亂,並“很可能超越了他們的權限”,大規模撤銷學生身份的做法缺乏正當依據。裁定稱,該命令適用於所有“處於相似境況”的個人,也就是參與學生與交流訪問者項目的人。
《紐約時報》稱,這一裁定發佈在特朗普中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資格幾小時後,該禁止令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政府相關措施的執行。
“美國高校的吸引力正在快速消失”
在毛克疾看來,美國政府針對哈佛的一系列舉動,更像是一種“反精英”的政治姿態,其對象是美國傳統精英階層代表的機構和理念。“這更像是當前政府迎合其政治基本盤、獲取影響力,並滿足情緒的‘政治表演’。”他表示,這些舉動雖然也許能爲他贏得基本盤的“喝彩”,但卻是以犧牲美國高校聲譽乃至美國國家“軟實力”爲代價的。
“即便相關政策未來被推翻,它的短期影響也已經顯現。”另一名中國訪問學者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比如,許多國際學者將不敢輕易離境。他舉例稱,自己就曾取消過一個國際會議的參會行程,即使理論上自己的簽證不會受到影響,“但現實是,海關有權拒絕任何人入境。”
他告訴記者,自己不久前剛接到了一個美國以外的大學的工作邀請,將很快離開美國。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在美國的學術界,很多人都開始考慮去加拿大工作,因爲許多人對美國的科研環境感到悲觀。
這名中國學者認爲,美國高校曾憑藉豐厚的科研資金和國際化環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但現在這些優勢正在快速流失:科研經費遭到壓縮,尤其是那些與當前政府政策立場不符的研究項目更被直接卡住,哈佛等大學更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許多教授甚至捐出部分薪水支持學校度過難關。
“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現在的狀況究竟會持續多久,未來會不會有更多類似的政策?人們擔心,還會有更糟的情況發生。”他感嘆道,“我很高興,能夠在此時離開美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 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