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華當“導遊”

1月27日,清華大學寒假後的第一個週末,校園迎來一個遊客參觀小高峰。清華大學日晷前的小廣場上,衆多遊客聚集,等候跟隨志願者遊覽參觀。

1月28日,參加研學遊的學生參觀清華大學二校門。

1月28日下午,清華二校門前人頭攢動。保安手持安全提示牌不停提示遊客小心車輛,注意安全。

今年寒假期間,清華大學擴大校園開放規模,打造寒假遊學“大禮包”,規劃四條精品遊覽路線和六條紅色講解路線,打造校園“實景課堂”。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程正雨介紹,寒假期間招募到了130多位志願者,與去年暑假相比增加了將近一倍,更好地滿足大家的講解需求。

1月28日清晨,清華大學西門外,家長在爲孩子拍下紀念照。

1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日晷,隨處可見遊客拍照打卡。

清華大學醫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陸宇超和精密儀器系2019級博士研究生祁一凡就是這130多名志願者中的一員。對他們來說,換個身份、換個視角才發現,對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從未有過如此深入的瞭解。在一遍遍遊覽講解的過程中,那些在清華園裡的經歷和記憶,又重新鮮活起來。

講解親和有趣

分享清華大學的人和事

“這個日晷呀,和故宮太和殿前的那個構造一樣,現在太陽位於赤道以南,所以我們看的是錶盤下方的針影。日晷上的‘行勝於言’四個字,道出了清華校風的內涵——實幹。”陸宇超的講解就像在和老朋友面對面聊天,豐富的語氣詞讓她更有親和力。

1月28日上午,“導遊”、醫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陸宇超在上崗前熟悉校團委編寫的《講解手冊》。

1月28日,陸宇超向遊客講解清華日晷的歷史。

因寒假期間要在醫院進行規培,趁着規培的空當,陸宇超就來當“導遊”。經學校團委組織的培訓和考覈後正式上崗,一天帶1-2場,每場大概1.5小時左右。“我喜歡帶大家走一些經典路線、經典點位,例如二校門。很多遊客說想看清華大學的老校門,還記得我第一次來到學校見到二校門的時候,內心也非常激動。”

1月28日,陸宇超向一對母子推薦校園經典旅遊線路。

祁一凡對清華園的各個角落已非常熟悉。不僅因爲今年是他在清華園學習生活的第五個年頭,更是因爲從2023年暑期開始,他就加入了校園志願講解隊伍。

1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祁一凡正在講解。他穿着的是清華大學紫荊志願者的紅馬甲。

1月28日,祁一凡生動而專業的講解吸引了一大批遊客。

他喜歡在既定的解說詞之外,和遊客們分享一些清華大學的人和事。比如在途經科學樓的時候,會給大家介紹“兩彈一星”相關的故事;經過水木清華一帶,會爲遊客們介紹“自清亭”的來歷和朱自清的生平;在西大操場,帶遊客們重回上個世紀青年學生們參與五四運動、一二·九愛國運動的百年風雲。

1月28日,祁一凡在講解清華二校門的歷史。

1月28日,祁一凡在講解王國維先生紀念碑。

這位有趣的“導遊”還喜歡講自己考據到的歷史故事、“冷知識”,比如清華大學科學館門額上寫的爲什麼是“SCIENCE BVILDING”。

1月28日,祁一凡在向遊客介紹清華大學“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校訓。

科學館、水木清華、舊水利館、自清亭、聞一多雕像……這些都是清華大學規劃的精品遊覽路線中的經典點位,遊客在認真地聽祁一凡講解清華大學的歷史。

“作爲聽衆,聽過一遍校史之後,其實記不住太多,但是換做講解員身份,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歷史和故事。”祁一凡告訴記者,“對於我來說,更加深入瞭解的不僅是學校歷史,還有家國曆史、民族歷史。更主要的是,還能爲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這是讓我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一個小時的講解結束,遊客向祁一凡報以熱烈掌聲以表感謝。

傳遞清華精神

做“導遊”意義非凡

在清華當“導遊”,每走一遍路線,都能勾起志願者們的記憶,他們也願意把趣事和親身經歷向遊客分享。

比如有一條線路會經過醫學科學樓,讓陸宇超想起剛入學的時候。“我是醫學院的,每次經過這裡都會感覺很親切,我們新生報到、辦理各種手續都是在這裡進行的,這裡是我清華求學之路的起點。”陸宇超在跟遊客介紹的時候,會自然地講起自己在醫學科學樓參加過的活動、聽過的大師講座。

1月28日,在校團委,陸宇超正在整理“導遊”講解設備。

1月28日13時許,完成講解任務的陸宇超趕上了食堂的飯。

“姐姐,我可以和你合張影嗎?”一名來自廣西的初中生跟着研學團進入清華大學校園,日晷前她詢問陸宇超。陸宇超熱情迴應,兩人拍了合影。這位初中生告訴記者,覺得這張合影很寶貴很有意義,以後會用這張合影激勵自己。

遊客中大部分是孩子和家長,他們好奇在清華大學是怎麼學習生活的。陸宇超認爲,現在大部分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未來還沒有既定目標,這也就意味着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這個時候,他們在清華大學的所見所聞,可能會幫助他們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在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因此陸宇超會跟孩子們講,清華大學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地方,只要敢想、並願意爲之付出努力,就可能實現夢想。

遊客們還會問“你是怎麼考上清華的?”面對這個問題,祁一凡有自己的想法。

2月1日下午,進入精密儀器系微納光學實驗室前,祁一凡通過風淋室消除身上的灰塵。

“他們更多是想問我高考怎麼能考好,或者希望我介紹一些初高中的學習方法,但其實我希望傳遞給孩子們的是,學習的技巧和分數的多少雖然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對價值觀和人格的塑造。”

祁一凡當“導遊”時,還遇到過很多老學長。“二校門被砸時的親歷者、國共戰爭時期保衛大禮堂的親歷者,我都遇到過。他們聽我講的同時,也會跟我講他們當時親歷的場景,更加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庫。”

2月1日下午,在精密儀器系微納光學實驗室,祁一凡正在取出完成加工的集成電光調製器。他所在課題組的研究項目可以爲自動駕駛、智能感知提供更高速、更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2月1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微納光學實驗室,祁一凡正在調整集成電光調製器的電光耦合狀態。

“清華是很開放的,希望通過做志願者,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清華,看到清華學生的風貌,傳遞清華的精神。‘做導遊’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

記者/李木易(攝影) 馮琪(採寫)

編輯/劉晶、賈悅、張湘涓

校對/薛京寧、賈寧

運營編輯/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