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博導:我想要的博士生
作者 | 何海波
我想要的博士生
時不時有人問:“我這樣這樣的情況,考你的博士行嗎?”
清華法學博士招生改成申請制後,一些考生更覺沒譜了。幾年前我曾經發過一篇小文,表達我對未來博士生的期待。這裡略作修改再次發送,一併回答。
01
興趣、素養和志向
我對考生的期待,簡而言之,就是有學術興趣、學術素養,並且準備將來做學問。
(一)學術興趣。學術就是求知問道。許多人可能覺得它無聊,但你必須對它有興趣。怎麼算是對學術有興趣呢?從經驗來看,喜歡讀書、喜歡討論、喜歡追根究底,積極參與學術社團、學術講座、讀書會等。
(二)學術素養。學術也是一種技藝,需要相當時間的訓練才能獲得。博士研究生就是培養技藝的一個階段,是把“學生”訓練成“學者”的過程。報考時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素養,差距太大的一時很難補救。
(三)學術志向。攻讀博士不是工作之餘的“充電”,而應以學術安身立命。迄今爲止,我指導的博士都去了高校。如果你以後不準備做研究,就不要報了。由於名額所限,不招在職博士生。
興趣、素養和志向三者,興趣和志向都不一定看得真切,下面着重說說素養。
02
要什麼樣的學術素養?
(一)有專業基礎。法律的主要課程都學過,法學領域的重要著作至少看過十來本,公法學科的基本理論比較清楚,前沿問題也有所瞭解。法學論文沒看過幾篇,法律學者名字說不出幾個的,說明還是法學的門外漢。
(二)有學術視野。讀書多,特別是行政法學和法學以外的人文社科書籍。博士階段固然還要讀很多書,但如果原先讀書太少,要補也來不及。除了教材總共沒讀過幾本書的,不建議報考。我的文章都沒怎麼讀過的,請慎重報考。
(三)有較好的思維能力。能夠運用現有知識條理清晰地分析問題,也能夠對現有知識提出有意義的質疑。說來說去都說不到點子上的,能列舉十幾項卻歸納不到三、五項的,只會背誦別人觀點卻從不質疑的,思維能力有欠缺。
(四)掌握學術研究方法。寫過一兩篇像樣的論文,初步掌握查找資料、選擇題目、質辯論證、結構行文的方法。沒有發表過論文沒關係,我不需要雜誌編輯替我來做判斷。本科、碩士就發表一堆論文甚至出版“專著”的,我反而很懷疑。
(五)具備較好的語言能力。中文寫作極其重要,話都寫不通順的就別考博士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很重要,但口拙一點的可以用筆補救。精通一門外語,至少能夠閱讀外文著作。外語稍差可以進來以後再補,但這一關是遲早要過的。
(六)做事態度認真。連寫一封電子郵件,都語句不通、錯字迭出、字號混雜、稱呼混亂,你的誠意就讓我懷疑。
03
其他事項
(一)歡迎有工作經歷的學生
法律是一門實踐的學科,工作經歷是一筆財富。我招過一名有兩年工作經歷的考生。沒有全職工作經歷,但有較長時間的兼職乃至實習也是好的。博士階段的研究計劃不必限於過去工作的內容,但把過去工作中的體悟與未來的研究結合起來,不失爲一種選擇。
(二)歡迎有其它學科背景的學生
本科或者碩士不是法學的,也歡迎申請。理論上,不同學科的交叉可能帶來新穎的視角。但我遇到的大多數情況是,不是法學科班出身的考生法學功底差得比較遠。我希望,原先的學科學得比較紮實(能夠把其他學科學好的,相信也能夠把法律學好);同時法律也要有些底子(譬如已經通過了司法考試,看過一些像樣的法律書)。
最後,如何聯繫?
有意聯繫的,請提供一頁簡歷、一篇論文、一個初步的研究計劃。曾經讀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凡是能夠展示你的性格、能力和志向的,都可以說一說。
熟悉你情況的老師、同事寫郵件或者打電話推薦,也歡迎。
2025年7月
— THE END —
☀作者:何海波,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本文綜合自“荷葉田田02”個人微博(新浪微博)、雅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