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讀書時 我在讀什麼

第30個世界讀書日攜春而至,六位青少年以書爲尺丈量文明脈絡——他們推開《紅樓夢》的雕花窗格窺見世情百態,駐足《呼蘭河傳》的冰河聆聽覺醒回聲,從《我與地壇》的輪椅轍痕中追尋生命答案,在《西遊記》的八十一難裡淬鍊成長勇氣。當指尖劃過經典褶皺處,當書香浸潤青春年輪,屬於Z世代的黃金屋已在字裡行間悄然築造。

跟着火燒雲走進呼蘭河

燈市口小學六年級(7)班趙軒婧

指導教師:劉亞涵

提到讀書,我會想起那個樸素的小城,那條人來人往的十字街,那片絢爛的火燒雲;想起《呼蘭河傳》,那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籍。

當我翻開《呼蘭河傳》,那股對故鄉深切的眷戀與對當地舊思想的無奈嘆息,交揉成一團柔軟的麻線。我邊讀邊展開它,才慢慢發現,祖父那個鮮活明亮的園子,戲臺下穿上新衣裳的女子們,還有作者蕭紅遞給小團圓媳婦的玻璃球,是這個壓抑麻木的小城中透出的生活力量與溫暖的童真。

作者蕭紅筆下的呼蘭河,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小城,呼蘭河的人民,也過着平凡普通的日子。但受舊思想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充滿了苦難,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個長得不高,智力有些缺陷的女孩,在封建迷信的包裹下,經歷了熱水燙,偏方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人們仍然沒有放棄她身體裡有鬼的錯誤思想。讀到這裡,我不禁暢想,在現在的新時代,這樣一個女孩子,不僅會收穫陌生人深切的關愛,還可以擁有知心的夥伴,當然也有着融入社會的權利,她會見到光芒萬丈的朝陽啊。

書中的呼蘭河,宛若一盞殘燈,湊近一瞧,它的光亮也是飽含暖意的,充滿色彩的。初讀這本書,“祖父的園子”便生長在了我的記憶裡。在那裡,鳥兒、昆蟲都隨意、自在地徜徉在空中,平坦的土地浸透了日光。祖父與作者兩種截然不同的歡笑聲交織起來,我在模模糊糊的想象中看到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在作者的描寫中,植物彷彿沒有舊社會陳腐思想的禁錮,“祖父的園子”中一片祥和,好比如今改頭換面的呼蘭河,像是作者對於新時代美好社會的憧憬、期盼。

輕輕合上《呼蘭河傳》,思緒又隨文字飄遠。《呼蘭河傳》中的小城呼蘭河,如今有了更多安心看火燒雲的孩子,是一個平靜、充滿歡笑的小城。

被風吹散的“珍惜”終在書裡重逢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初二(1)班丁思伽

指導教師:屈瑾瑾

清晨,一縷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蔭灑下,落在了我課桌的一角。教室裡是久違的安靜,幾十張稚嫩的臉龐上露着好奇,緊緊盯着講臺上那個手舞足蹈爲我們講課的身影。

“《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講的是小男孩哈利在和姐姐吵架之後,奪門而出卻因車禍而亡,靈魂來到天藍色的彼岸,在那裡遇見了許多奇妙的人與事。最後他重返人間,與家人道歉和告別,最終放下執念,回到天藍色的彼岸。”老師說道,“所以,不要帶着怨恨離開,尤其是對愛你的人。”

小小的我似懂非懂地聽着,只覺得這些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後來才發現,我以爲我一直攥住了名爲“珍惜”的風箏,卻不知在何時已經鬆開手,任它飄往遠方。

進入初二的我,看誰都不大順眼。小時候,爺爺給我講過很多歷史故事,還會自己作詩,便覺得他是最厲害的人,但這些事情我現在也能做到;奶奶做的蛋炒飯,曾經是天下第一美味,但我最愛的美食已經變成了拉麪。而那兩張記憶裡慈祥的面容,也在我與妹妹發生矛盾時,對我怒目而視。這些變化讓我愈發地嫌棄他們,覺得爺爺好爲人師,奶奶偏心至極。我們的相處也不再融洽,我對他們總是冷漠的,常常忽略他們爲我做的事。

一個月前,他們回老家了。還記得他們離開的那一天,陰雨綿綿,看着他們遠去的背影,我竟不知自己是喜是悲。可能是喜吧,我的心裡好像有一絲輕鬆;又或許是悲吧,似乎覺得少了什麼,怎麼笑也笑不出來。

回到家後,感到些許無聊的我,從櫃子上拿了本書看。或許是巧合吧,我抽中的那本書,正是《天藍色的彼岸》。讀着讀着,我感覺我似乎成爲了那個主角,他的靈魂好像與我產生了共鳴,他的情緒與我的情緒相連。那一瞬間,一些好像被我忽視了的東西,涌上了我的心頭。那是奶奶在廚房裡忙前忙後的身影,那是“不要帶着怨恨離開,尤其是對愛你的人”這句話,那是爺爺騎着小電驢,帶我穿梭在馬路上的背影,那是珍惜每一個愛你的人。

原來,親人的關懷如微光,明明一直閃爍,我們卻在奔波里長久地視而不見,直至寒夜降臨,渴望溫暖時才恍然:學會珍惜這點點溫情,竟要歷經無數次心靈的叩問與自省,艱難萬分。

所以讀一本書,到底要讀什麼呢?是你感興趣的劇情,華麗的用詞,清新脫俗的修辭嗎?不,我覺得應該讀它的內涵,讀它告訴我們爲人處世的道理,做人的準則。

與海共舞:風暴中的堅守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高二(2)班馬林天

指導教師:王瑩

我一直鍾情於大海,就像鍾情於星空和山川一樣。它們不僅展現着造物主的偉力,也時刻提醒着我:人類遠比自己想象的脆弱。

然而《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一次次駛向深海,不僅僅是爲了生計,更是在同自然與命運抗爭。面對最終的結局時,他內心反思,糾結於是什麼使自己只拖着一具魚骨上岸,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什麼也沒有。’他大聲說道:‘只是我出海出得太遠了’。”然而正是這種“遠出海”的精神,讓他成爲我閱讀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前綴“遠”字代表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決心。我不僅在海明威筆下讀到聖地亞哥的遠航,也在麥爾維爾的《白鯨》中目睹亞哈船長將捕鯨船駛向深淵。亞哈拖着木腿追逐白鯨莫比,桅杆上的鯨脂燈徹夜燃燒,彷彿要將大海煮沸。他們的執着不是征服海洋的野心,而是向命運擲出的長矛——即使矛尖註定刺向自己。“遠出海”這三個字,不僅僅是簡單的一次遠航,更重要的是其反映出的生活態度。亞哈與聖地亞哥一樣,並非爲了證明自己能贏,而是爲了證明自己不會認輸。初讀《老人與海》,我總覺得聖地亞哥有點矯情,總是絮絮叨叨的,有時候又覺得是海明威自己太矯情。如今才明白,他的偉大正在於這種近乎偏執的自我對話——像亞哈對着海浪咆哮——他們必須不斷說服自己:鬆手即沉沒,握緊桅杆才能與命運對峙。

大海對亞哈而言是宿敵的巢穴,對聖地亞哥卻是最誠實的鏡子。當老人拖着魚骨返航時,他比出發時更貧窮,卻比所有嘲笑他的漁民更富有。在面對最嚴重的威脅的時候,他們沒有鬆手,反而緊緊握住桅杆和纜繩。爲的不是活下去,而是向命運證明自己,我們是不可戰勝的。

在大海面前,人類渺小而脆弱。但是聖地亞哥和亞哈堅決地否定了我的看法,每個人都能成爲不屈的戰士。只要你有勇氣對命運說“不”,你便不會被打敗。至今我才發現,我對於海的喜歡,更多的是“葉公好龍”般的愛慕。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我對海的熱愛,不應僅僅是“葉公好龍”式的欣賞,而應是一種更深層的渴望——真正登上一艘船,毫不回頭地駛向深海,與風浪搏鬥,與命運交手。

在那個夜晚沉沉睡去的聖地亞哥,一定是幸福的。因爲“遠出海”已不再是一句藉口,而是人類在命運面前不屈的宣言。

從地壇啓程追逐生活希冀的光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初三(14)班張聖茜

指導教師:李文思

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在這一條條相似又不相同的路上,都會有坦蕩與坎坷的前程,都會有強烈和平淡的感情,少不了秋光拾金的懷舊,少不了圍爐聽雪的釋然。在這條路上,總會有人以不同的視角看向終點。而一個人對路的思考和追尋,就藏在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那古老的祭壇裡,藏在那飽經滄桑而不衰敗的地壇裡。

磨難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在青春時期失去雙腿,對於史鐵生而言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然而他在地壇的那些年中,見到了世間百態,聽到了許多幸運而又不幸的人生:一個不再來到地壇的唱歌小夥子,一個懷揣夢想卻終被埋沒的長跑者……史鐵生的母親將對兒子的小心與包容全部傾注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從而忽視了自己的疾病和疼痛。我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幸,苦痛和缺憾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行程,是企及終點的必經波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生,而安然面對生活是我們每個人都將會學到的。

母親離去後,史鐵生在古老地壇的一遍遍思考和反問中,知道死亡是終將來臨且不可避免的事,但他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依然懷有對實現自我價值和美好情感的希望,在泥濘中看向遙遠的旭日。於是,他拿起了筆,在寫作中爲生存找到價值,在筆下更靠近前路的陽光。

今天的地壇,仍舊保留着見證了一代代世事變遷的牆壁,柏樹蒼翠的枝上發出新芽,送走了前來這裡的熙熙攘攘的人羣,聽着一個又一個故事。看見往前走的人,似乎就看見了一個個往前走的自己。的確有人在探索那條路,的確有無數人在解讀路盡頭的真諦。

漫讀西遊細悟人生

北京匯文中學初二(4)班王睿涵

指導教師:孫琳琳萬春梅

第一次邂逅《西遊記》是我偶然間打開了86版的電視劇。我曾在電視機前拿起掃帚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模仿孫悟空的動作,幻想自己能成爲斬妖除魔的“英雄”。這份對英雄的崇拜使我用稚嫩的小手翻開了《西遊記》的圖冊。雖然我只是囫圇吞棗般的看完了裡面的畫,但依然被奇幻的神話情節所吸引。酣暢淋漓的打鬥場面,妖怪們的神奇法寶,筋斗雲、七十二變等仙法令年幼的我心馳神往。小時候讀《西遊記》就像進入了絢麗多彩的夢境。那時讀書,讀的是天馬行空的畫面和光怪陸離的情節。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升入了中學。我的心被目標和夢想填滿,暢想着在三年的時光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我的成績總像坐過山車一般忽上忽下,我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漩渦中。是我的努力還不夠嗎?我不禁心生涼意,我明明已經很盡力了啊。如果人生像漫漫取經路,沒有七十二變和筋斗雲,我又該如何克服這九九八十一難,到達靈山呢?

於是,我翻開了厚重的《西遊記》原著,想從中找到答案。以前只關注鬥法場面的我,這一次卻被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深深觸動了。原來,師徒四人取得的真經,就在這十萬八千里的征途中。

在第八回中,如來本可以直接到東土傳教,卻恐愚鈍之人“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所以佛祖要東土的取經人“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靈山取經。由此可見,取經的過程遠比取到經書更重要。我又不禁想起書中常把孫悟空稱作“心猿”,將白龍馬指作“意馬”。唐僧在取經路上最先收服了“心猿”和“意馬”,正是收服了自己不安、動搖的內心。而孫悟空從大鬧天宮、任性妄爲的石猴,轉變爲隱忍、有擔當的大徒弟,也體現了收服“心猿”的過程。

回想起來,我在學習中何嘗沒有拴不住“心猿意馬”的時候?是在寫作業時想着剛剛看過的視頻,是在上課時計劃着課間和同學去操場玩耍。要想取得“真經”,收穫成績,就必須靜下心來,不因“妖魔鬼怪”而動搖自己的內心。但好在,我的“取經路”還很長。當我拴住了“心猿意馬”,堅守信念,繼續向着“靈山”前進時,卷子上的紅叉,筆記本上的字跡都成爲我的“仙法”,讓我成爲自己人生路上的“英雄”。

人生路就如取經路,我們始終不渝地向着心中的“靈山”跋涉着。以後的五年、十年,我也會一次次翻開《西遊記》,尋找前往“靈山”的方向。當我讀書時,我也在讀人生。

墨香裡的紅樓時光裡的我

史家小學通州分校

四年級(7)班皮雨珺

指導教師:由瑄

在成長的歲月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始終陪伴着我,那就是書籍。而在其中,有一部名著尤爲特別,那就是《紅樓夢》。從孩童時期開始,我就與這本書結了緣。

我的媽媽是典型的“紅迷”,記得我剛上一年級時,她常常給上高中的姐姐講解《紅樓夢》裡的主要人物和情節。那時的我,總喜歡坐在邊上一起聽: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鳳的精明強幹,還有元妃省親時的隆重與悲涼……那時的我似懂非懂,只覺得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令人着迷。

三年級的一天,我看到了書櫃裡的《紅樓夢》,想起媽媽講的情節,就和她提出我也想讀這本書。媽媽特別高興,幫我找到其中的精彩章節,簡單講解後讓我自己閱讀。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彷彿踏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黛玉葬花、寶釵撲蝶、結海棠詩社……每一個情節都如詩如畫,令人過目不忘。尤其是元妃省親那一章,盛大的場面與細膩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讓我彷彿也置身於大觀園中。而在作詩環節中,黛玉替寶玉作的那首詩——《杏簾在望》,則描繪了和諧的鄉村風光,其中那句“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讓我彷彿看到了田間美麗的景色,自己好像也站在田邊,微風吹來,悠然自得。

劉姥姥是書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真誠坦率,幽默善良,知恩圖報,讓我也很喜歡。跟着劉姥姥走進大觀園的腳步,我也更加了解了它的佈局以及每一處居所的特點;更經典的是在宴席上劉姥姥的一句“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擡頭”,還鼓起腮幫的樣子,惹得衆人鬨堂大笑,讀到這裡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她這種幽默風趣的自嘲,不僅調節了氣氛,也讓自己在賈府中更受歡迎。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名著,它還是我成長的見證,是我與家人情感的橋樑。它如同一座寶庫,伴隨着我的成長。

·教師點評·

借細節之筆繪閱讀真情

北京市史家小學通州分校語文教師由瑄

要寫好《當我在讀書時,我在讀什麼》這類讀書主題作文,需要關注四方面內容。

一、要有真情實感,避免空泛。學生要選擇一本真正觸動自己的書,或一段真實的閱讀經歷,避免堆砌名言或泛泛而談。通過細節(如書中某句話、閱讀場景)傳遞真實情感。

二、要學會以小見大,聯繫成長。將閱讀與個人成長結合,展現書籍如何改變你的認知或行爲。用具體事例體現“閱讀如何塑造你”。

三、寫作語言要鮮活,結構清晰。避免枯燥複述內容,可用比喻或場景描寫增強感染力。結構上,建議從“引入”到“述”再到“昇華”,層層遞進。

四、立意要新穎,寫作上要避免套路。學生要跳出“讀書使我進步”的常規立意,可探討閱讀中的困惑,或反向寫“讀不懂的挑戰”,展現思辨性。

統籌/譚衛平雷嘉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