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交警的”何以被稱爲教科書式回答

據紅星新聞報道,8月4日,江蘇蘇州一小夥騎車時與逆行女子發生剮蹭,女子拿出手機邊拍攝邊不停質問小夥:“撞了人還揍人是嗎?”“你是怎麼活到現在的?”小夥回答:“交警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出結果,我就怎麼來,我聽交警的。”幫小夥維權的朋友宋先生告訴記者,交警認定對方全責。

走了亮證姐,又來了一個逆行姐。逆行姐雖然沒有行政執法證件在手,但論霸氣程度,絲毫不遜色於亮證姐。儘管在此次剮蹭事故中,她絲毫不佔理,交警也認定其負全責,但她全程都表現得像是受委屈的一方,不僅氣勢逼人,而且出口成“髒”。

對此,大多數人可能會被弄得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應對。好在當事的小夥並沒有被逆行姐的氣勢唬住,始終保持淡定和從容。面對逆行姐的步步緊逼和出言不遜,他多次重複一句“我聽交警的”,將對方的無理取鬧化解於無形中,場面相當有趣。

這一回答,被許多人怒贊爲“教科書式的回答”。它的高明之處在於,遇到逆行姐這種打死不認錯的無賴之人,保持距離是最好的應對。因爲她既不講事實也不講邏輯,只是在情緒輸出,跟她講道理是完全行不通的,多說一個字都是輸。

“我聽交警的”,一方面表明態度和立場。事實擺在這裡,我跟你多說無益,等交警來了自有認定,有理不在聲高;另一方面,也是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激化。足球比賽中有句名言,“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其實換一個思路,防守也可能是最好的進攻。小夥僅用5個字的回答,既保護了自己,也讓對方的無理取鬧變得滑稽可笑。

這句教科書式的回答,更應該放置於互聯網的環境來解讀。網絡時代,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而是別人希望我們看到且認爲的真相。隔着手機屏幕,面對被剪輯的視頻,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和耐心去辨別真僞?在這種信息失真的情況下,“誰聲音大誰就有理”,真的有可能成爲現實。

逆行姐一邊質問小夥,罵出“你是怎麼活到現在的”,一邊拿着手機懟着臉拍攝視頻,很明顯不是情緒失控,而是一種策略,就是激怒對方,讓其跟着自己的節奏走。她很懂互聯網傳播的規律,一旦對方經不起挑釁,跟她對罵,她纔有從被動變主動的機會。到時候視頻一剪輯,再傳到網上,不明真相的網友到底站在哪一邊,還真的說不定。

小夥教科書式的回答,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無奈。在這起糾紛中,小夥的回答之所以贏得網友的稱讚,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情節比較簡單,人們很容易分辨是非曲直。但在更復雜的場景下,又如何分得清對錯,又該如何保護自己?近期已經發生多起網暴事件,甚至出現了“婦產科主任被網暴後墜樓身亡”的悲劇。網暴之下,沒有人是安全的,甚至沒有機會辯解。因此,相比當事人教科書式的回答,“吃瓜羣衆”更需要理性對待每一條網絡信息。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