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華醫藥狂飆303% 深市首批中報“開門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深市首批上市公司中報正式出爐。7月21日晚,沃華醫藥率先發布2025年半年度財務報告,隨後,長川科技、聚燦光電、瑞鵠模具及*ST聆達也公佈了半年“成績單”。

首批5家公司,除*ST聆達之外,上半年均實現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增長。其中,尤以沃華醫藥增長最快,報告期內淨利潤同比增長高達303.16%。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成績不僅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也爲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提供了積極信號。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隨着上市公司持續預告半年業績,市場對深市上市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有了直觀的認識。

沃華醫藥增長最猛,獨家醫保品種發力

隨着2025年上半年結束,深市上市公司半年“成績單”正逐步成爲市場關心的熱點。首批中報出爐,則讓這一熱點急劇升溫。

率先公佈業績的沃華醫藥,是此次深交所已披露中報企業中增長最迅猛的公司。沃華醫藥2025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5億元,同比上升7.64%;歸母淨利潤4467.64萬元,同比上升303.16%。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2.08億元,同比上升15.39%;歸母淨利潤2181.66萬元,同比上升1442.6%;毛利率高達74.26%。取得亮眼成績後,沃華醫藥也決定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20元(含稅)。

在營業收入僅增長7.64%的情況下,實現淨利潤暴漲,沃華醫藥究竟經歷了什麼,做對了什麼?

對此,沃華醫藥在其此前的業績預告中解釋,其淨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主營業務的強勁表現及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沃華醫藥淨利潤飆升,核心在於其四大獨家醫保品種(心可舒片、骨疏康、荷丹片、腦血疏口服液)的臨牀價值轉化。這些產品覆蓋心腦血管、骨科等老齡化高發疾病領域,2025年上半年新增6項權威指南推薦,累計進入93項診療規範,直接推動了醫院端和縣域市場放量。

“在營收僅增7.64%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暴漲,反映出產品定價權與成本管控的協同效應,獨家性規避集採衝擊,學術背書降低營銷費用率,這是國內不少中藥創新企業的優勢路徑。”該分析師指出,政策紅利是業績彈性的關鍵變量,2025年,國家推進2188個縣域醫共體建設,基層藥品目錄擴容窗口期開啓。沃華心可舒片已進入近300個縣域目錄(第二季度新增41個),依託“基藥+醫保+集採”三重資質,基層滲透率快速提升。

“我們認爲,縣域醫療市場將成爲未來3年醫藥企業增長的主戰場,提前佈局者將享受結構性紅利。”該分析師強調,儘管沃華憑藉獨家性規避了風險,但也需要關注行業整體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在集採擴圍的大背景下,同質化企業利潤空間持續壓縮,缺乏成本轉嫁能力的企業毛利率或承壓。因此,獨家醫保品種的臨牀價值和縣域市場的渠道掌控力是企業突圍的關鍵。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醫藥行業發展的政策,包括加大新藥研發的扶持力度、推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鼓勵醫藥企業國際化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爲醫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然而,深市醫藥板塊整體表現雖亮眼,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一方面,醫藥行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以維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醫藥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未來政策的變動可能會對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投資者在關注業績增長的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行業政策動向和企業自身的研發進展。

多家公司營收、利潤雙增長

沃華醫藥之外,深市首批披露中報的上市公司中,長川科技、聚燦光電、瑞鵠模具上半年均實現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增長,*ST聆達則虧損收窄。

長川科技緊隨沃華醫藥公佈了上半年業績報告。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1.67億元,同比增長41.8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則爲4.27億元,同比增幅達98.73%,接近翻番,延續了去年以來的高速發展勢頭。2024年,這家公司淨利已經同比增長915.14%。

長川科技表示,上半年,集成電路行業的快速增長和客戶需求的旺盛帶來了公司的高速發展。其生產的集成電路測試機和分選機等產品已獲得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等多家知名集成電路廠商的使用和認可。

有券商研究員認爲,長川科技利潤迅速增長,得益於行業需求的強勁增長。隨着各行業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爆發,長川科技以其專業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解決方案,獲得了大量的客戶訂單。

上半年,長川科技研發投入達5.77億元,佔營收的26.65%。截至6月底,公司已擁有海內外專利超1150項(其中發明專利370餘項),軟件著作權91項,主要用於新品開發以及應用工程開發、客戶定製化開發等。

同時公佈中報的瑞鵠模具和聚燦光電也在上半年實現業績增長。根據中報信息,瑞鵠模具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62億元,同比增長48.3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7億元,同比增長40.33%。

瑞鵠模具表示,業績增量主要源於其裝備製造類業務訂單交付增加及汽車零部件業務規模增長。在汽車製造裝備業務方面,其在手訂單總額達43.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59%。輕量化零部件業務也均進入量產階段,多個車型產品實現量產。

聚燦光電則在上半年創下營收、利潤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收15.94億元,同比增長19.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3%。其中,第二季度實現營收8.63億元,同樣創下單季新高。作爲LED(發光二極管)芯片領域的重要企業,聚燦光電在年初實現了“年產240萬片紅黃光外延片、芯片項目”的建成投產,使自己正式躋身於全色系LED芯片供應商行列。這直接推動了其營收快速增長。

在首批提交半年“成績單”的深市上市公司中,只有*ST聆達未能實現盈利。不過,今年上半年,*ST聆達營業收入爲5992.99萬元,同比增長了72.39%;淨利潤爲-1.05億元,同比增長37.56%,正逐步收縮虧損幅度。*ST聆達表示,受制於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下行,其已於2024年3月14日停產子公司金寨嘉悅新能源一期電池項目,短期乃至中期內幾乎無復產可能,金寨嘉悅二期項目也於今年終止。不過,其高效光伏太陽能電池片業務目前已獲得盈利。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將會有更多深市公司披露中報。實際上,在過去半個多月,隨着各家公司陸續發佈業績預告,深市上市公司半年“成績”的輪廓已基本清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截至2025年7月15日,共有775家深市公司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453家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佔比約爲58.45%。預計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30%、50%、100%的公司數量分別爲405家、355家、204家,佔比約爲53%、46%、27%。

其中,龍頭企業展現出強勁的引領力與穩定性。已披露業績預告的深市市值前100名公司中,只有1家未實現業績增長,這份成績單在複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中顯得尤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