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
本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楊舒15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我國對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定位作出全局性安排,確立了“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率先在國際上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超315萬平方公里,實現了“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介紹,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將履行統籌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作爲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使命,會同國家林草局和相關部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在堅持保護優先方面,我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佈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設進展順利,保護格局、保護水平、保護能力成效顯著。
在堅持系統治理方面,我國圍繞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地區,實施“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戰果豐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覆蓋率超25%,貢獻了約25%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保護修復面積超830萬公頃,實現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圍繞重點海域,實施“藍色海灣”“美麗岸灘”“和美海島”建設行動,整治修復海岸線約1780公里、濱海溼地約5.3萬公頃,紅樹林面積增長至3.03萬公頃、提前完成“十四五”紅樹林營造目標任務,開創了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新局面;圍繞礦產資源集中開採區域,協同開展礦區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治理廢棄礦山超35萬公頃。同時,我國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海洋碳匯作用日益凸顯。
在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建設上,我國也實現新突破。長江、黃河、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等法律頒佈實施,國家公園法即將出臺,生態治理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林長制、科學國土綠化、天然林保護、草原保護修復、圍填海管控等制度相繼建立,主體功能區、集體林權等改革深化,生態產品目錄發佈,制度創新守護綠水青山、促進綠色發展。
此外,我國堅持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爲全球生態治理作出新貢獻。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中心揭牌,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三北”工程、“中國山水工程”、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中國深度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防治荒漠化、溼地等公約,積極響應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達成和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生物多樣性協定等,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的進程中,已成爲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