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飛長空郭亮:低空經濟正在重新定義交通的時間和空間
作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同時成爲社會熱議話題。
在以顛覆性技術重塑傳統交通格局的過程中,具備突破地面交通時空限制能力的低空經濟,不僅正在重新定義交通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在商業應用方面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2025年4月16-18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網共同主辦的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隆重召開。活動現場,沃飛長空CEO兼首席科學家郭亮發表了題爲“低空經濟——重新定義交通的時間和空間”的主題演講。
“我們國家的低空經濟,可以說是由數個萬億級產業構成。”郭亮認爲,目前低空經濟的全球主要參與者是傳統航空、汽車行業、互聯網公司等三類玩家,“傳統航空會用航空思維或技術基礎研製航空器,汽車行業會用汽車產業鏈或汽車工業基礎製造新物種,互聯網公司會用互聯網思維去運行新的商業模式。”
以下爲郭亮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整理:
非常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於低空經濟,特別是主機的認識,也彙報一下我們近期的進展情況。
首先從整個國際形勢來看,這個領域主要是我們國家跟美國在做相應的突破性進展。歐洲早期參與度也是非常高,但是熟悉這個領域的朋友可能知道,近期由於政策各方面,特別是新能源產業基礎的問題,歐洲在這塊的速度降緩了。我們國家的低空經濟,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
從全球大趨勢來看,幾年前美國研報提出先進空中交通可能是萬億美元級市場。最近幾年,我們國家的預測越來越樂觀,可以說是由數個萬億級產業構成的低空經濟。這也能看出我們國家對發展這項技術的訴求,國外叫"先進空中交通",到了國內叫"低空經濟",經濟屬性和商業化硬性要求更高。
全球主要參與者分三大類:第一是汽車行業,投入最大的包括豐田、Stellantis的Archer,還有我們沃飛長空(吉利旗下的低空經濟主機企業);第二是傳統航空,像波音、空客、巴西航空工業,還有我們國家的商飛、中航工業都有相應研製型號;第三是互聯網公司,他們倒不是非要造主機,而是通過投資和商業模式打造未來生態,這方面互聯網公司有不可或缺的資源稟賦。
這三方剛好體現了行業特點:傳統航空會用航空思維或技術基礎研製航空器,汽車行業會用汽車產業鏈或汽車工業基礎製造新物種,互聯網公司會用互聯網思維去運行新的商業模式。這裡面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
對於我們國家發展低空經濟,我們更多的認知主要體現在三個基礎建設方面:第一是充電基礎設施,同樣做200公里航程的eVTOL,美國飛機飛到200公里外可能面臨缺電問題,我們的鄉鎮都有完整充電設施;第二是4G網絡覆蓋,飛機通常在300-600米高度飛行,只需要對通訊網絡進行低成本升級就能支撐低空通信;第三是空地聯運場景開發,這會誕生新的東西。
技術特點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垂直起降能力,電動化後能更安全、低成本實現,未來所有會場樓頂都能改造成起降點。這種飛機起飛重量大概2噸多,相當於兩棟樓頂各裝個水箱的重量,跟新能源車差不多;其次是充電形式的補能方便,不像直升機需要專門機場加油,我們採用電動汽車成熟的800伏高壓系統,每次充電10分鐘左右;第三是自動駕駛系統,雖然我們首款產品還是有人駕駛,但操作比直升機簡單很多,駕駛員主要監控系統安全。保留駕駛員是因爲載客運輸涉及監管、主體責任認定和技術倫理問題。
全球技術排名顯示,我們是唯一在兩個榜單都進入前十的中國公司。前十名中有5家美國企業、4家歐洲企業和1家中國企業,但歐洲4家裡已經有3家遇到發展困難。這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誰先完成產品研製、先商業化就是贏家。我們今年最大任務是完成適航審定(國內已有五個率先),在2026年力爭拿到首個航線運輸類eVTOL適航證,明年初步商業化。
我們在成都高新區的總部設有研發中心和新建總部基地,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9月完成主體建築,明年開始批量生產。實際上明年產能已經被全部預訂,開始排機位逐步交付各地運營單位。融資方面,截至2024年我們已經完成3輪市場化融資。
我們的產品採用傾轉旋翼佈局:地面起飛時動力單元垂直向上,空中完成前傾轉換實現平飛。座艙是1名飛行員加5位乘客的三排佈局,設計航程200公里,但實際高頻使用集中在80-150公里城市間出行,比如上海飛杭州、南京這些路線。
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噪聲控制。傳統直升機在城市上空飛行時可能全城都能聽到噪音,我們的電動飛機在300米高度時,地面噪聲只有45-48分貝,低於公園城市55分貝標準,根本聽不到天上聲音。艙內噪聲從100多分貝降到60分貝,相當於高鐵水平。飛行速度達到250公里/小時,比傳統直升機快很多。舉個實際例子:從成都高新區到雙流機場打車要半小時,用這個飛行器飛行只要3分鐘,未來機場到城市的擺渡飛行會很有前景。
在安全性方面,適航審定本質上就是對安全性的審查。我們除了確保物理安全,還特別關注心理安全:所有槳葉停放時都朝上,人員活動區360度沒有危險部件;優化抗突風能力減少顛簸。
另外是舒適性的提升,其實噪聲控制是舒適性提升的關鍵因素。我們首次讓這類航空器實現了與汽車同等級的舒適性配置,包括豪華座椅、降噪系統和娛樂系統,這些細節我們考慮得非常細緻。
可持續性同樣至關重要。城市對低空空域的管理,安全是底線,而噪聲控制則是第二個關鍵指標。即便有100架或1000架飛機在城市上空運行,是否會對城市背景噪聲造成影響?從我們這款飛機的設計來看,無論增加多少架次,噪聲層面完全沒有負擔,且碳排放爲零——因爲它是純電動飛行器,運行中完全不產生碳排放。其城市空間兼容性也極高,幾乎所有的樓頂(只要沒有裝飾屋)都可作爲起降點。在城市環境中,樓頂起降的優勢在於:雖然起降階段的噪聲相對較大,但若將起降點設置在高層建築頂部,對地面的噪聲影響將大幅降低。
接下來是典型應用場景。我們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作爲早期市場培育的重點:
第一、低空出行,尤其是商務出行,如機場與城市、CBD之間的跨區域飛行。去年6月,我們已通過直升機演示驗證,完成了從成都雙流機場控制區飛往市中心,再飛往天府機場的航線測試。這種“兩場”(雙流機場與天府機場)之間的擺渡模式,在北京也有類似場景潛力,儘管北京的政策落地可能需要時間,但若實現首都機場到大興機場的航線,原本數小時的地面通勤將縮短至10分鐘級別。
第二、旅遊出行場景。我們更強調景區間的高效連接,例如從都江堰到青城山,再到熊貓基地,遊客無需離開景區即可完成無縫遊覽與交通轉換。
第三、醫療救援,這可能是最關鍵的領域。我國在低空醫療救援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距(約50倍),普通民衆較少使用直升機進行醫療轉運。而我國醫療資源分佈不均,例如在成都,若採用這種新型轉運方式,地級市或鄉鎮的重症患者可快速轉運至華西醫院等中心醫院,這將極大提升公共健康保障水平。
關於成本,初期運營成本僅爲傳統直升機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成熟後與地面打車費用相當,例如地面100元的行程,空中出行約200-300元。這種模式尤其適合灣區等交通受限區域,因爲地面障礙在空中可快速突破。我們已在成渝地區規劃了詳細方案,原本需要1小時的地面行程,未來可縮短至10分鐘。醫療轉運等場景的生態合作也已完善,除依託吉利生態外,還與工銀金租、四川航空、中信海直等頭部航空運營單位達成戰略合作。
我們未來分階段推進,初期以直升機試運行(如同高鐵前的內燃機車階段),驗證航線可行性;2026年下半年起在成都試點具體場景落地,2026至2030年爲技術成熟期,2030年後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以上是我的簡單彙報,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