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站裡“非遺少年說”

近日,各文明實踐站紛紛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體驗活動,通過互動體驗,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與熱愛,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中山區葵英街道

清泉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8月11日,清泉社區特別邀請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孟敬曾老師,爲轄區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嗩吶文化體驗活動。

活動伊始,孟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嗩吶的歷史淵源,還展示了嗩吶的多種類型,詳細介紹了它們在尺寸、音色和用途上的差異,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在技巧講解環節,孟老師現場演示了滑音、花舌、循環呼吸等嗩吶吹奏技巧,精湛的技藝贏得了孩子們的陣陣驚歎。

孩子們在孟老師的帶領下,嘗試吹奏簡單的旋律,併合奏經典曲目《百鳥朝鳳》。儘管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接觸嗩吶,但在孟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們逐漸掌握了要領,吹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音。現場氣氛熱烈,充滿歡聲笑語。

此次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了嗩吶這一傳統樂器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清泉社區未來將繼續舉辦類似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長海縣海洋島鎮

鹽場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鹽場村組織開展“青少年暑期非遺小課堂第三期——宋錦髮夾”活動,以“宋錦髮夾”爲載體,旨在讓青少年感受傳統織物的紋樣之美與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

活動伊始,志願者首先爲孩子們介紹了宋錦的歷史淵源、織造工藝及紋樣特點,從“錦上添花”的吉祥寓意到經緯交織的複雜技法,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對這門古老技藝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志願者示範了宋錦髮夾的製作步驟,帶領孩子們從選取預製的宋錦面料,到裁剪、固定、裝配發卡底座,每一個環節都考驗着孩子們的耐心與細緻。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孩子們將原本素雅的宋錦面料變成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精美髮夾。

活動尾聲,孩子們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此次宋錦髮夾製作小課堂,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手工技能,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

金普新區大孤山街道

海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海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婦聯、社工室聯合策劃組織了“海嶽童萌繪”非遺漆染扇親子體驗活動,邀請轄區數十組青少年家庭走進社區,共同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活動現場,社區志願者首先向孩子們介紹了漆染扇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這一古老技藝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點燃了大家的興趣。隨後,在志願者細緻指導下,孩子們與家長協作動手實踐,從調配顏料到構思扇面圖案,從小心翼翼地上色到觀察漆料在扇面上暈染融合的神奇變化,每一環節都充滿新奇與專注。靛藍、硃砂、藤黃……繽紛色彩在素白團扇上流淌綻放,親子間輕聲交流、默契配合,一幅幅生動雅緻的漆染扇面逐漸成形,成爲承載溫馨回憶的獨特藝術品。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趣味手工,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生動課堂。社區通過搭建親子互動平臺,讓年輕一代在親身實踐中觸摸、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价值,爲傳統工藝注入新活力。同時,親子協作的溫馨時光也進一步加深了家庭情感紐帶,營造了和諧融洽的社區文化氛圍。

甘井子區泡崖街道

玉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玉山社區聯合智涵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開展“墨韻少年行”非遺書法篆刻探秘之旅,30名青少年在筆墨刀石間開啓了一場沉浸式文化體驗。

遼寧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大連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大連印社理事、智涵文化藝術培訓學校專職教師周建老師以生動的講述,爲孩子們鋪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書法歷史長卷。他從甲骨文、金文、篆隸、行草講到楷書,娓娓道來各書體的演變脈絡,讓孩子們感悟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

隨後,孩子們分爲兩組,開啓深度體驗環節。一組跟隨周老師走進篆刻工作室,體驗篆刻石印的魅力,另一組則在書法教室與筆墨爲伴。當親手刻出的印章蘸上印泥第一次在宣紙上鈐蓋出印記時,當經過反覆練習一筆一畫臨摹出一個個大大的“福”字時,孩子們的臉上綻放出成就感滿滿的笑容。

此次活動以“聽、看、做”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趣味體驗中領悟了書法篆刻的非遺內涵,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下一步,玉山社區將持續推出“非遺小課堂”系列活動,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傳承文化根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沃土中持續綻放光彩。

點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