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彌陀鎮:文明實踐“趕”大集 煙火氣裡開出“文明花”
安徽省太湖縣彌陀鎮歷來有“逢五趕集”的傳統,每逢陽曆5、15、25號的日子,四里八鄉的村民揹着山貨、挑着擔子匯聚彌陀。依託“逢五趕集”,構建“文明實踐搭臺、多方聯動唱戲”的共建格局,聯合黨建、司法、醫療等部門及35支志願服務隊伍,年均開展活動30餘場,惠及羣衆超萬人次。
四級管理體系確保活動高效運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作爲總牽頭單位,構建“隊長—副隊長—部門—志願隊伍”四級管理架構,明確職責分工,形成閉環運行機制。建立“文明實踐所統籌、多部門聯動、志願者參與”的運行機制,形成“部門認領任務—每次進度反饋—現場聯合辦公”的工作鏈條。圍繞“趕大集時宣什麼”“趕大集時怎麼宣”,每次“逢五”趕集確定不同的主題,確保“月月有主題、場場有特色”。
“1+N”服務矩陣激活全域力量。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爲核心(1),聯動N個多元主體,即黨建辦、司法所、醫院等多個部門,形成“1+N”服務矩陣。活動內容多元化 ,理論宣講接地氣、有生氣,邀請村民代表、教師、退休幹部、鄉賢等具有文化素質人員參與,構建“宣講員+網格員+黨員+羣衆”的微網格宣講格局,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中國好人吳義陽等榜樣用方言講述事蹟;科技特派員向羣衆宣講農業技術知識。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改編成黃梅戲唱段《振興路上養雞忙》,融入養殖技術臺詞,年均演出20餘場,結合有獎問答,演出後養殖戶諮詢量增長,提升參與度;短視頻《大美彌陀福澤長 文明創建興山鄉》結合航拍與村民訪談,播放量破萬,成爲本土“爆款”。
精準對接羣衆需求服務零距離。設置移風易俗、法律諮詢、健康義診等攤位,形成豐富多樣的文明實踐組合“套餐”,提供“點單式”服務。宣傳農村喪事簡辦和婚事新辦的新標準,讓羣衆近距離感受文明鄉風文化的魅力;專業醫護人員爲羣衆免費量血壓、測血糖,耐心解答健康疑問,普及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書法愛好者現場寫春聯、福字贈送羣衆等。年均開展義診1000人次、義剪300人次,解決羣衆實際需求。 結合“四季村晚”“送戲下鄉”,一大批農村文藝愛好者由觀摩助陣的“看客”變成了登臺表演“主角”,羣衆自編自演節目佔比超60%;培育本土文藝骨幹120餘人,成爲一支支帶不走的傳播鄉土文化的“使者”,將源於農村真實生活、帶着泥土芬芳的移風易俗、鄉風文明、鄉村振興等主題搬上舞臺進行藝術化呈現。(宋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