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碼深植於日常教育
今年5月份,拉薩市北京中學憑藉獨具高原特色的文明建設實踐,榮獲“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在這座“離太陽最近的文明校園”,文明密碼已深植於日常教育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剛從土豆田除草回來,高二學生王贇抹去額頭汗水,臉上洋溢着勞動後的滿足與喜悅。校園不僅是求知的殿堂,更是審美與精神共同成長的沃土。拉薩市北京中學特意闢出一塊土地,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王贇說:“通過定期參與勞動實踐,我們將課堂裡的時令節氣知識和課堂外的作物種植活動深度融合,深刻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與同學協作,共同完成勞動任務。”
課間,高二學生白瑪曲吉來到學校閱覽室,將手中的書籍按類別歸置回書架,隨後依照手中的小卡片,迅速找到所需的課外讀物取走。整個過程中,既無老師監管,也不需要登記。
“我們把閱覽室做成了全開放式的,學生可以自由進出,借閱書籍完全依靠自覺自律。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方便了學生的閱讀需求,更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拉薩市北京中學校長李保道說,這份信任與自由,正是學校的育人理念在日常管理中的溫情體現。他認爲,文明教育應當如同細雨般,無聲地滋潤學生心田,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
記者和白瑪曲吉一起來到他們的主題班會上,只見同學們正準備進行情景劇表演。白瑪曲吉告訴記者,老師鼓勵同學們參與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學生們不僅深入理解了班會主題,更在實踐中學會了自我表達和相互理解。”班主任次仁曲宗說。
晚飯時間,走進食堂,只見學生們都在有序排隊取餐。用餐結束後,大家又依次將餐盤放置在回收處。記者看到,回收的餐盤都比較乾淨,沒有浪費食物的情況。
“學校充分考慮了我們不同民族同學的飲食習慣。我們圍坐在一起吃飯、分享故事,就像一家人。尤其是通過勞動實踐,我們體會到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道理。所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們都能自覺做到節約糧食不浪費。”王贇說。
文明之花絢爛,文明果實豐碩,這需要久久爲功。“感謝學校的培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讓我收穫了陽光般的自信。來到南京大學後,我積極參加了各類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面向家鄉和民族地區的公益項目。是母校給予了我勇於嘗試、敢於探索的勇氣,我願意將這份文明的力量傳遞傳承。”2024屆畢業生索朗普赤在給李保道的信中深情寫道。
李保道說,拉薩市北京中學始終堅持“以師生爲本”,致力於營造“求實 奮進 愛國 成才”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深入人心的教育引導,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從勞動實踐中的團結協作到日用而不覺的節水節糧行爲,從情景劇場的德育探索到跨越時空的情感傳承,拉薩市北京中學高度詮釋了真正的文明教育,是讓美德成爲習慣,讓情懷紮根心田,讓力量接續傳遞,讓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種力量,正如高原上的格桑花,歲歲綻放,生生不息。(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