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蘇州拙政園:竹籬笆退場 橡皮筋“上崗”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 | 蘇州拙政園:竹籬笆退場 橡皮筋“上崗”)
本報蘇州7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見習記者 張仟煜)記者今天從蘇州拙政園管理處獲悉,該園更換竹籬笆的專項工作已正式結束。園區內,原先遍佈在人行道和花草間的竹籬笆,80%已被難以察覺的黑色橡皮筋取代,其餘20%的竹籬笆作爲景觀的一部分保留。
攝影師張國東專門來此拍下一張沒有竹籬笆的芙蓉榭照片,感嘆道:“這纔是精緻典雅的蘇州園林啊!”
作爲“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典範,拙政園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遊人逐漸增多。拙政園2024年的數據顯示,每天遊客近兩萬人。使用各種規格的竹籬笆,是出於保護景觀的目的。
但竹籬笆的“氾濫”使用,讓拙政園的觀賞性打了折扣。“我們希望恢復拙政園的‘原真性’,完整呈現園林之美。”拙政園管理處主任薛志堅說。
“‘垃圾桶減配’試驗成功,讓我有信心撤掉竹籬笆。”薛志堅介紹,2019年管理處將園區內的140餘對垃圾桶進行精減,輔以每15分鐘一次的動態保潔,垃圾清運工作量驟降90%,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隨身攜帶垃圾袋。
這一從“剛性約束”到“柔性引導”的管理思路啓發了薛志堅。他決心尋找能替代竹籬笆的材料——既能保護景觀,又能避免竹籬笆的問題。
2023年年底開始,管理處先後嘗試了漁網等材料,經數月測試發現存在易損、影響美觀等問題。最終,黑色橡皮筋因視覺上的“隱形”、安全、低價而“入圍”。
“原先有些遊客會坐在竹籬笆上休息,或跨過竹籬笆踩踏花草,有時竹籬笆還會劃壞衣服。”該園90後園藝師周小林說,現在橡皮筋位置較高,當遊客觸碰橡皮筋時,橡皮筋可輕柔回彈,既能有效保護花草,年維護成本也由30萬元降至不到1萬元。
今天上午,記者在園內隨機採訪了13名遊客,僅兩名遊客注意到橡皮筋。來自內蒙古的遊客王敏說:“橡皮筋非常安全,提醒作用也到位。”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認爲,看似不起眼的橡皮筋,展現出蘇州古城的文明底蘊,“還景於民的同時也還信於民”。此外,竹籬笆退場,橡皮筋“上崗”,有助於建立社會信任,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角度來看,能側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與公德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橡皮筋的探索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的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同時滿足了廣大人民羣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甚至社會文明水平提升提供了一個範本。”賀雲翱說。
記者手記
小皮筋蘊含“大自覺”
今年3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施行,其中將“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寫入總則。
蘇州拙政園以黑色橡皮筋替代傳統竹籬笆的實踐,看似微小卻極具象徵意義,它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文化遺產保護中歷史自覺的一種體現。在當代實踐中自覺肩負對歷史負責的使命,以最小干預實現文化價值的傳承。
橡皮筋替代竹籬笆,也是對園林本質的迴歸——古人造園追求“天人合一”,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爲至高境界。而竹籬笆的剛性隔離雖爲約束遊客而生,卻切割了空間意境,違背了“咫尺乾坤”的造園哲學,更在視覺上破壞了文物“原真性”。
在某種意義上,橡皮筋代表着一種信任契約,大多數遊客感受到被信任時,會更自覺地遵守規則。此外,橡皮筋的彈性特質允許遊客在一定範圍內活動,而不是完全禁止,這種靈活性也符合人類行爲的特點。
從“垃圾桶減配”到橡皮筋探索,拙政園的柔性管理,以信任替代防備,激發公衆自律,喚醒了遊客對文物的共情。正如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所評價的,橡皮筋還信於民,重塑了文明與規則的共生關係。而這種方式,也是對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