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丨滿足懷舊情緒 提供新鮮體驗

天津日報記者 劉茵

當“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的旋律響起,《還珠格格》的故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頭。這部承載着“80後”“90後”青春記憶的經典劇集,近日宣佈將以微短劇的形式重回大衆視野。在短視頻風靡的當下,微短劇成爲內容創作的新風口,經典IP(在影視文化行業中,IP特指在商業上具備一定流量及“粉絲”羣體的作品)紛紛入局,試圖在這片新領域開疆拓土。但微短劇真的能成爲經典IP的新載體,實現老樹開新花嗎?

長篇敘事變“文化膠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繁榮背後,是短視頻平臺培育的“即時滿足”心理與“情緒補給”需求的共振。觀衆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場景中,更傾向於選擇單集10分鐘以內、節奏緊湊的敘事產品。而《還珠格格》微短劇的30集“超S+”(超級大製作)模式,正是對“快消文化”與“經典情懷”的雙重回應——通過縮短單集時長、增強情節密度,將原本幾十集的長篇敘事濃縮爲適應現代節奏的“文化膠囊”。

這種轉型的深層動力,在於經典IP的“代際價值轉化”。《還珠格格》作爲上世紀90年代的文化符號,其核心觀衆羣體已步入中年,而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對瓊瑤式苦情戲碼的接受度顯著降低。劇中女主角路曉曉作爲現代獨立女性,以“NPC(非玩家角色)覺醒”姿態介入原著世界,既是對小燕子反叛精神的延續,又以“局外人”視角完成對封建倫理的當代批判。這種“經典IP+穿越腦洞”的組合,成功搭建起跨代際對話的橋樑:老觀衆因情懷入場,Z世代因反套路敘事駐足。

天津師範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院長楊愛君表示,對老一代觀衆而言,《還珠格格》的吸引力在於“情懷復刻”。而年輕觀衆則更關注“反套路敘事”——例如女主角路曉曉的“現代思維”與古代社會的碰撞,或“假紈絝男主”帶來的輕喜元素。這種代際審美的差異,要求改編作品具備“多層解讀空間”:既能滿足懷舊情緒,又能提供新鮮體驗。

平衡“還原”與“創新”

經典IP的“微短劇化”絕非簡單的形式轉換,其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在有限時長內平衡“還原”與“創新”。

電視劇版《還珠格格》以複雜的人物關係與綿長的情感糾葛見長,而微短劇的“快節奏”屬性要求劇情高度濃縮。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創新劇情,成爲創作難點。對此,《還珠格格》微短劇製片人表示:“我們保留原著‘追求自由’的核心,但會用現代視角討論性別平等、權力陰謀。比如路曉曉會怒懟‘皇帝選妃’,懷清(男主角)則暗中調查朝廷貪污案。”

以敬畏之心對待經典

微短劇市場的“狂飆”背後,隱憂已現。題材同質化、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制約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經典IP的入局,或許能爲行業提供破局思路,成爲傳統文化與現代議題的嫁接橋樑。例如,《還珠格格》微短劇若能在“穿越”設定中融入非遺元素,或通過“宮廷敘事”探討權力與性別議題,將賦予經典IP更豐富的現實意義。

《還珠格格》微短劇在製作中引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劇本生成、虛擬製片等技術的應用,將單集成本控制在傳統長劇的十分之一以下,不僅能提升製作效率,還可實現“個性化內容定製”。未來,若該劇能通過彈幕互動、分支劇情等設計,將觀衆從“旁觀者”變爲“共創作者”,開創IP沉浸式體驗的新範式,使經典IP真正實現“動態傳承”。

經典IP的“微短劇化”是起點而非終點。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在“流量邏輯”與“文化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編劇張永琛表示,微短劇能否成爲經典IP的新載體,答案或許不取決於形式本身,而在於創作者是否願意以敬畏之心對待經典,以先鋒之志探索未來。正如《還珠格格》微短劇中路曉曉的使命——唯有在“修復崩壞”的同時“播種新枝”,經典才能真正跨越時代,生生不息。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