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能源不可缺 前國代蔡志弘:支持核三重啟
前國代蔡志弘(右)日前在孫中山先生曾姪孫女孫雅麗女士(左)陪同下,走訪位於廣東中山的孫中山故居。圖/取自蔡志弘臉書
八二三核三重啓公投前夕,國民黨前國代、海基會前顧問蔡志弘表示,他支持核三重啓;並強調,核電延役不僅是全球趨勢,在臺灣積極發展人工智慧科技島之際,穩定能源更是不可或缺。而若談輻射問題,事實上燃煤產生的輻射污染比核電更危險。
從能源安全角度,蔡志弘指出,臺灣地理條件與獨立電網特性,使得備轉容量往往嚴重不足。核三重啓可強化基載電力與提升供電韌性,尤其在緊急時刻更具彈性。臺灣面臨複雜地緣政治因素,能源安全也是國安重要考量。
蔡志弘提到,從國際趨勢看,核能具備低碳特點,國際上許多先進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和法國等,仍使用或延役核電,核綠共存既符合碳中和,也能兼顧供電效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強調「任何不排碳的電力都珍貴」,主張核綠共存,以維持低碳又穩定的供電,保持產業競爭力。
針對反核人士最在意的核安問題,蔡志弘指出,包含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等專家已提出,核三設計已有耐震與防海嘯保障。
至於核廢料問題,他表示,其實從技術來說,已有或正在發展的解方。例如深地質處置(DBD)等技術,將核廢料封存於數公里深的地層,可有效降低長期風險。芬蘭、瑞典、日本等國都在推動長期地質處置場址,顯示這個方法具可操作性。事實上,臺灣核電運轉數十年累積的高階核廢料體積其實有限,比起燃煤或天然氣的污染量小得多。
蔡志弘還提到2018年即投書媒體談及「火電輻射比核電更高」,強調燃煤產生輻射污染比核電更危險,這纔是去核電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他在文中引述核安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郭位曾提出美方研究論文指,過去50年間,世界如果完全沒有核電,可能用煤和石油替代,估計會有180萬人命損失;若能源使用平均分佈,相當於臺灣有6000人在過去50年因沒有核電而去世。
郭位提到,燃煤不但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還會造成霾害,而且煤是有放射性的,放射性還不低,不知道大家爲何對此忽視。他呼籲各界能理性分析環境與能源的關係。
蔡志弘說,八二三就是核三重啓公投日,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臺灣面臨的能源問題,從科學事實出發,而非跟隨民粹主張,讓臺灣付出更大代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