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曝臺灣內容產業「關鍵風險」 未來3年持續累積邁向商業化

▲文策院新任院長王敏惠(左)、董事長王時思(右),說明文策院未來3年方向。(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韓國靠文化內容產業「翻身」,K-POP更成爲全球流行指標;而臺灣文化內容策進院近年也大舉以多重策略,扶植我國發展文化產業。不過文策院新任院長王敏惠提到,國內的內容產業多屬微型結構,且產品多半爲「單一獨特性」,因此難以累積,這是一大風險,未來3年將持續輔導產業不斷練習、累積,邁向商業化。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新任院長王敏惠上任後,今(25日)首度與媒體會面,公開說明未來工作方向,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也一同出席。王敏惠強調,將運用自己多年財務與文化投資經驗,在未來3年推動產業「產業化、國際化、規模化」,並讓投資決策更靈活、更貼近市場需求。

王敏惠表示,臺灣內容產業多屬中小型業者,作品大多以專案爲單位,具有單一獨特性,因此難以累積持續效益,這正是風險所在。

她說明,產業需要不斷練習與累積,不可能第一次就端出能登上國際的作品,韓國也是如此走過來。因此文策院將持續透過投資、輔導與資源連結,幫助業者逐步走向商業化。

對於外界關注近期文策院投資成效不佳,甚至統計虧損多達2億元的問題,王敏惠迴應,投資除了看回報,更重要的是扶植產業體質,讓業者在過程中學習商業思維與市場規則。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也補充,文策院投資的意義,不僅是財務獲利,而是給予業者嘗試與磨練的機會,讓臺灣文化內容產業更豐沛,帶動整體產業往更健全的方向發展。

在「國際化」部分,王敏惠指出,文策院將持續推動國際合資合制、拓展國際通路,並從單點資源支持,擴展到系統性的合作鏈結。同時也會協助業者健全財務結構,鼓勵以股權方式募資,強化營運韌性,讓企業具備長期發展的基礎。

她強調,文策院的角色是連結政策與產業,補足發展缺口,協助臺灣內容業者不僅能創作,也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幫助內容產業走得更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