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穩半導體 葉望輝:臺應投資先進能源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EST)14日舉行「2025供應鏈韌性戰略國際高峰會」,中心執行長張智程(右起)、美國前副國安顧問葉望輝、美國蘭德公司科技分析資深顧問Jimmy Goodrich、日本地經學研究所所長鈴木一人、韓國貿易安保管理院院長徐廷珉一同與會。(杜宜諳攝)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14日於臺北舉辦「2025供應鏈韌性戰略國際高峰會」,彙集各國專家、智庫學者,聚焦半導體、AI、能源及無人機等供應鏈韌性對話;美前副總統錢尼副國家安全顧問葉望輝指出,臺灣扮演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關鍵角色,應確認穩定能源供應從何而來,小型核能模組(SMR)、液態天然氣等都是加強穩定的來源,而先進能源技術必須投入資本。
葉望輝是在「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對話」場次,稱讚臺灣在供應鏈關鍵角色中,是最好製造商,但建議要投資先進能源技術。
美國蘭德公司科技分析資深顧問Jimmy Goodrich認爲,穩定能源包括強化能源儲備、多樣化能源網絡等,而臺灣投資阿拉斯加天然管線,也是幫助自我強化能源供給韌性的做法。
日本地經學研究所長、東京大學教授鈴木一人表示,全球天然資源分佈不均,如石油會想到從中東進口、天然氣仰賴俄羅斯,在選擇性不高情況下,必須投資再生能源發展等,來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供應鏈韌性,尤其能源牽涉民主價值、共享等議題,將加深其複雜性。
論壇主持人、DSET執行長張智程表示,在地緣政治風險下,臺灣必須保持半導體、AI關鍵技術地位,即使是基礎晶片也具重要性,與盟友間仍有很多合作空間。
鈴木一人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發現半導體太過依賴臺灣,供應鏈若能多元化、多樣化,在危機時才能確保供應無虞;像臺積電到美、德設廠,就是要讓半導體不能太依賴單一國家;日本熊本半導體也從單打獨鬥,到多元化的網絡生態系發展、多角化經營才能讓風險合理分散,現在臺灣、日本、美國、歐洲等,半導體都朝這樣的方向邁進。
韓國貿易安保管理院院長徐廷珉表示,韓國對半導體風險管理從出口、進口兩方面着手,爲確保經濟安全,除制定相關法規外,設置的穩定基金規模也從5兆韓元提升至10兆韓元,去年以提高罰則的方式,強化關鍵技術的保護。
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後,徐廷珉認爲,仍會視半導體、AI產業爲國家重要資產,相信會跨黨派支持,在原有架構下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