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完善靈活就業者保障爭取“最大公約數”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推進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一時間,如何將這一目標落地、構建更完善的保障體系,成爲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和廣大勞動者熱議的焦點。

前不久,各大平臺宣佈爲騎手繳納社保的消息傳來,90後北漂騎手陳平滿心歡喜。可隨之而來的疑惑,也代表了衆多靈活就業者的心聲——繳納費用由誰出、怎麼出?會影響收入嗎?將來回老家還能算數嗎?不繳納又會怎樣?

明確收益預期,讓靈活就業者心裡有底

隨着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我國靈活就業隊伍日益壯大。截至去年底,靈活就業人員已突破兩億人,佔勞動人口近三分之一,涵蓋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自媒體博主等多個領域。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鄒震觀察到,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週期通常較短,且流動性大,他們擔心現在交的保險將來能否享受到。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在調研中發現,受益預期是影響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積極性的關鍵。

“一些人在一個城市工作一陣子就走,對未來沒底,不知道社保如何受益,轉移還麻煩,所以抱怨‘兩眼一抹黑,白交錢了’。”許玲指出,社保區域限制和結算障礙亟待破除,“別讓繳納者犯難,需要讓他們心裡有底,明確不管在哪兒繳費都能受益。”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也提到,對於流動性大的靈活就業者而言,實現社保賬戶全國一體化迫在眉睫。

陸銘表示,按照目前的制度,社保需跟隨工作城市轉移。跨地區轉接時,需關閉舊賬戶,重開新賬戶。在此過程中,原本工作地企業爲職工繳納的金額無法全額帶走。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減輕社保繳納負擔,同樣是靈活就業者的迫切需求。多位靈活就業者向記者傾訴,想繳五險一金,卻怕收入減少。

北京一位騎手說:“大家都要養家餬口,錢拿到手纔算踏實。”

80後自媒體從業者杜強給記者算了筆賬:“社保基數年年漲,而我的收入不穩定,不景氣的時候,每月兩三千的社保費壓力太大。”

爲完善靈活就業者社會保障,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江西南昌給就業困難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最高可達到不超過實際繳費的三分之二;江蘇南京推動快遞企業與員工籤合同、參加工傷保險,保障了近數百家快遞網點員工的勞動權益。

降低靈活就業者社會保險參保門檻

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髮現,靈活就業人員收入波動大,季節性用工在淡季易斷繳。並且,除部分城市允許按月調整繳費檔次外,國內大部分地區仍需按年度申報參保檔位。此外,各地區對靈活就業人員可參保的險種開放程度不一,部分險種受到限制。

爲此,李東生建議,下調社保統籌基金繳費費率,以減輕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壓力;建立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納動態調整機制,允許他們按月度變更繳費檔次;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在工傷、失業等部分險種上的參保限制,統一全國參保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蒲淳坦言,當前靈活就業羣體的社會保障狀況相對欠佳。“若這一羣體持續擴大卻缺乏保障,他們會內心焦慮,缺乏歸屬感與安全感,工作質量也可能受到影響。”

現階段,爲騎手繳納社保大多是企業的自發行爲,蒲淳表示,對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制度亟待跟上,“應上升爲一個規範的動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指出,五險一金費用在企業的人力成本當中佔比達到30%-40%。當前,騎手數量衆多,平臺企業作爲社保繳納的責任主體,面臨不小壓力。

張成剛解釋,一般而言,職工的五險一金費用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如果靈活就業者參保遵循同樣的模式,他們的收入就可能會下降。

“一些平臺爲了防止靈活就業者流失,就需要在保持他們原有收入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額外增加人力成本。”然而,張成剛說,此舉不但加重企業經營負擔,還可能促使企業向其他利益相關者轉嫁成本。

在多次調研中,許玲同樣發現了企業的難處。

她提到,曾有初創型軟件企業負責人找她訴苦:企業創辦初期,體量較小、盈利能力尚弱,給員工繳社保的資金壓力頗大。因此,許玲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給新興產業初創企業設置專項扶持期,提供資金支持,補貼員工社保。對於經營困難的企業,繳費方式也可以更靈活,比如按半年或一年結算。

許玲還指出,靈活就業人員往往服務於多個平臺,勞動關係複雜,責任主體難界定,導致許多糾紛難以妥善解決。“通過法律明確新就業羣體和企業的勞動關係,劃分清楚權責,才能保障雙方權益。”

設計有針對性的保險制度

多位代表委員提及,我國一直在爲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體系努力。2024年,人社部提出健全相關社保制度,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範圍。

在日常工作中,鄒震發現,不同領域靈活就業者需求不同。因此,根據不同人羣的就業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保險制度極爲重要。“例如,廈門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辦法,我們也在研究他們的方法有沒有更大的適應性。”

記者瞭解到,廈門市成立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中心,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權益保障、公共服務辦理指引、生活便利查詢等一站式服務。不僅如此,還爲當地靈活就業人員量身打造了職業傷害保險“益鷺保”。

鄒震指出,我國的保險體系是綜合性的,以社會保險爲主,商業保險和工會的職工互助保障爲輔。“在允許的條件下,我們支持勞動者在加入基本社會保險的同時,參與商業保險或職工互助保障。”他提到,今年已經在一些地方試點,通過工會的支持,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互助保障。

不過,記者還注意到,儘管靈活就業羣體參保的政策阻礙逐步消除,參保便利性顯著提升,但仍有一些痛點、堵點。

在個別超大城市,社保繳納情況與買房、落戶、子女教育掛鉤,而部分被裁員後選擇靈活就業的職工,爲了這些權益會冒着違法的風險選擇掛靠代繳社保。

北京冠楠律師事務所律師郝正新分析:“這些人不是想騙保,而是想在大城市紮根,很多人無奈才這麼做。”隨着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的取消,她建議讓繳納社保的靈活就業羣體與普通職工享受同等權益。

“(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是個漸進過程。”張成剛直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李東生也表示,讓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保體系,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保障水平提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