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事實上,從《發展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指南》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均對服務型製造作出部署,並將其定位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那麼,服務型製造究竟是什麼?爲什麼要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

服務型製造是指通過增加企業生產經營中服務要素的比重,促使企業的主要經營模式從生產、銷售產品轉向提供“產品+服務”。相較於生產型製造關注產品交付前的生產過程,以“產品”爲核心開展經營活動,服務型製造的價值創造從生產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後全鏈條延伸,具有全週期、定製化、知識技術密集等特點,是一種製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在實踐中已形成定製化服務、總集成總承包服務、供應鏈管理、全生命週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務等模式。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攀“高”向“新”發展趨勢顯著。但從整體上看,製造業發展仍面臨在全球價值鏈中位勢不高、綠色轉型壓力增大、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等內外部挑戰,製造業轉型升級需以服務型製造爲方向。

其一,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生產型製造主要通過產品生產成本與售價之間的差價獲得利潤,這一獲利模式受到物料成本、市場規模、競爭程度等多方因素制約。而服務型製造通過在生產、銷售、售後環節中嵌入服務,將產生利潤的環節延伸至產品全生命週期,顯著提高利潤率。同時,服務型製造以客戶需求爲導向,具有高度定製化與知識密集型特徵,難以被競爭對手低成本模仿,避免企業陷入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例如,三一重工通過“根雲平臺”對其售賣至全球客戶工程機械的運行狀態進行智能管理,提供遠程診斷、預測性維護和備件供應等服務,客戶設備利用率提高,維修成本降低,用戶黏性與企業服務收入隨之提升。

其二,顯著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服務型製造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原料採購、產品生產、物流運輸等各環節,整合產業鏈供應鏈資源,實現跨產業、跨產品、跨場景的供給側貫通與全產業鏈運營流程優化。利益相關方由單純的交易關係轉向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關係,形成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產業組織關係也由傳統的靜態鏈狀模式向動態、靈活、穩定的拓撲結構轉變,從而顯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在面對內外部衝擊時的抗風險能力和恢復能力。例如,一些工業互聯網平臺爲製造業企業提供基於大數據的消費趨勢指引,在訂單峰值期間將訂單自動分配至最優產線,提升產能錯峰利用率,實現柔性生產。

其三,利於營造創新生態。服務型製造業務邊界的擴展,要求企業整合硬件、軟件、數據、服務等多領域技術,倒逼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合作。此外,通過融通製造和服務的一攬子需求,企業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客戶之間的資源和信息共享更加緊密。這不僅使得企業可整合上下游資源,共享信息、平臺等創新要素,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創新成本與門檻大幅降低;也促使企業能夠及時獲得產業鏈上其他環節以及市場反饋,將需求作爲產品迭代、服務更新的方向。例如,小米公司構建米家生態鏈,利用其在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的優勢,爲一系列專注於開發各類智能硬件產品的創新型初創公司提供品牌、市場、供應鏈、智能製造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中小公司的創新門檻,促進了跨界合作。

其四,有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當商業模式由賣產品轉向賣“產品+服務”時,出於降低成本提升利潤考量,企業會設計更耐用且易於維修的產品,降低資源的消耗與碳排放。服務型製造企業還可提供定製化、智能化的生產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生產計劃和物料管理的精準性,優化生產流程,推動設備、技術等共享,減少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生產資源利用率。

在產業變革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服務型製造正成爲推動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我國服務型製造起步較晚,一些企業轉型意願與轉型後發展水平不高。推動服務型製造的高質量發展,仍需久久爲功。一是要加強政策支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設立專項資金等手段,支持企業向服務型製造轉型。打造服務型製造示範標杆,鼓勵示範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開展合作,形成產業協同發展效應,推動產業鏈整體向服務型製造轉型。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降低企業轉型成本與門檻。推動製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設備、數據、業務流程的互聯互通,爲服務型製造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三是注重複合型人才培養。需持續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跨製造技術、服務設計、數字化運營等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作者李林玥 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