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建議你,在AI時代多做點無用功?
工具並不等於能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無數次出現一種錯覺,好像只要買下某樣東西,就能擁有這樣東西背後某種能力,生活,或者狀態。
比如之前經常會看到網上有人使用ipad進行手繪,瀟灑靈動的線條,妙筆生花,他們可以在高鐵,在機場,在春天的草地上隨時隨地來上一幅速寫。
這樣記錄生活的方式多有趣啊,我也想嘗試這樣的方式,於是入手了iPad、Apple Pencil、Procreate,然後全網搜尋好看的筆刷和教程。但顯然,我並不能依靠着這些畫出什麼好看的東西,於是它們很快被遺忘在房間的某個角落,只有每次吃泡麪的時候會被找出來。
又比如最近很活的大疆pocket,大家鏡頭下的生活總是那麼肆意、張揚、充滿自由。我想,我的生活也需要這樣激情,於是又果斷下單。
但收到貨之後我才發現,這些精美的視頻背後,真正關鍵的並不是設備,而是時間和自由,而我恰恰又沒有這樣的自由,pocket自然也就吃了灰。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發現我們越來越容易將對自己,對生活的某種期待,異化成一種消費行爲。彷彿只要購買了某種東西,就能找到那麼夢寐以求的自己。
但這件事顯然不太正確。就好像網友在pocket視頻評論中說道的那樣: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因爲大疆而精彩,而是大疆正好記錄了這種精彩。
這是一個因和果的關係,但很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這種關係,甚至常常將他倒置。但歸根結底,工具並不等於能力。
02
AI也是一樣,擁有技術往往並不等於創造結果。
作爲文字工作者,我也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在AI寫出一篇文章只需要幾分鐘的時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在寬泛的概念下,AI已經無所不能了。回答問題,撰寫方案,生成圖片、音樂和視頻。在如今的科技敘事下,一個人如果用上AI,那他幾乎可以變得無所不能。
“超級個體”,是隨着AI發展而出現的新詞。2023年初開始,這個概念就在各種場景中被頻繁提起。在超級個體的語境下,即使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只要有AI的加持下,就也可以寫小說,畫漫畫、做配樂,乃至最終制作出一部電影。
如果你還有所遲疑,沒關係,現在有非常多的自媒體會告訴你,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大好機會,只需要998,就能包教包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AI給了我們無數的機會,甚至在市場化的推動下,還有許多人願意爲你的發財致富提供幫助。
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我拿到一個AI工具的時仍然會感到迷茫。就像你拿起筆要寫字,卻不知道寫些什麼;打開iPad要畫畫,卻不知道要畫些什麼;拿到pocket想要拍攝,卻不知道要拍些什麼......
我們知道AI能夠生成圖片、視頻、文字、音樂....知道AI擁有無與倫比的創造力,但我們卻不知道應該創造點什麼。就像是面對一個無所不知的智者,卻問不出一個有用的問題。
這是一種很深的無力感。
03
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將這種茫然無措的感覺,歸結爲自己想象力的缺乏。
想象力是一切創造的源泉,任憑你擁有強大的工具,如果無法想象你要創造的世界,也難有作爲。就像現在許多AI產品仍然在傳統的產品上修修補補,而難以構建一個完全AI native的產品一樣。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象力還在不斷衰退。
託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是國際上最權威的創造力測評工具之一,它證明青少年擁有比老年人更豐富的想象力。
歷史上無數藝術家、科學家也在證明着這件事情,他們完成自己人生的關鍵作品時普遍處在青年時期。比如莫扎特在17歲完成《G小調交響曲》,拜倫在24歲出版《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牛頓24歲就提出了萬有引力......事實上,真正大器晚成的例子並不算多。
我自己也能夠明顯感覺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已經越來越少擁有年少時那些層出不窮,稀奇古怪的想法。我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正在越來越依賴過往的經驗,變得常規且普通。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走在放學路上,可以因爲天邊的一片雲而在腦子裡延伸出無數的念頭,然後編撰出一個劇情豐富的故事;中學多愁善感的時候,也能寫出不少如今看來頗具靈氣的詞句.....但這些,如今都已經埋在了年復一年的工作裡。
前段時間朋友給我分享了一條抖音,內容是一個年輕姑娘記錄自己在報社實習的日子,細膩又溫柔的文字平靜地講述着青春的不安和躁動,吸引了近十萬的點贊和幾千條評論。
讀完內容後我被其中一條評論吸引,他說:“到有一天,你會發現再也寫不出細膩的文字了,這時候纔算真正進入社會。那是一種不論四季,漫撲過來的,令人頭昏腦漲的燥熱,別無他法,深埋其中。”
我深以爲然,我們生而不同,擁有無限的想象和可能,但卻又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中消磨掉所有的靈氣,最終變得平庸。
04
但AI時代,恰恰最不需要平庸,AI會替代掉絕大多數的普通工作,而想象力卻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物質匱乏的時候,我們需要生產力。但當生產力足夠豐富的時候,如何使用這些生產力就會成爲問題。所以AI時代,是一個需要想象力的時代!
直到今天,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因爲AI而成功的例子。
比如有人用AI生成小貓做家務的土味短劇,號稱月入50萬;有人用AI生成原始人程序員的日常,每條視頻都能收穫數千個點贊;還有人用AI生成詭異“幻覺”視頻,狂攬數十萬粉絲.....
在這些案例背後,靈感、創意、想象力,這些曾經難以衡量的東西,正在肉眼可見的變得重要。
05
也許,比掌握AI工具更重要的,是重新學會如何看世界。
但可惜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已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消磨殆盡,人們逐漸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也失去了我們與生俱來的靈性。
所以當我們面對AI時,就像過去我們拿到ipad、拿到相機、拿到pocket,工具升級了,但我們仍然無法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AI時代,人和人的想象力仍然是創造的關鍵,如果你本身沒有改變,AI也不能改變你。幸運的是,想象力的退化並不是不可逆的,相反,它是一種可以訓練的能力。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想象涉及大腦多個區域,比如與自由聯想、情景建構、未來思考有關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或者與有意識的注意力管理有關的執行控制網絡。這些區域在成人大腦中依然存在,並不會隨着年齡自然退化,關鍵在於是否使用。
之前網絡上有一個熱梗說“天賦太久不用是會被收走的”,大抵是這個意思。
比如,我們時常驚訝於藝術家的獨特氣質,可以輕易的從穿着打扮、精神狀態來判別。亦或者,那些自由職業者,那些沒有工作,卻在追求理想和熱愛的人,那些短暫的不在工位的牛馬,他們的氣質和精神狀態也都完全不同。
而之所以他們擁有獨特的氣質,在於他們始終在真正的體驗生活,在不斷釋放自己的想象力。
但是在如今的社會生活裡,我們對於任何事情都太執着於我們能夠獲得什麼,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專注於眼前的腳步而忘記了仰望星空。
所以,走出去吧。去讀幾本沒用的書,聽幾場沒規劃的風;去感受夏天的月亮,去和不認識的人聊一聊天;去做一些不爲了成果、不講回報的事。
我們終其一生,其實不是在尋找意義,而是在重拾那種對世界好奇的眼神。
想象力不是童年的特權,也不是天才的禮物。它是一種活法,一種選擇。當你願意慢下來、看一看、想一想,你會發現,那些以爲早已消失的靈感,其實只是暫時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