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閃購業務成爲電商的必爭之地
當外賣大戰的補貼再次刷屏,別隻盯着幾塊錢紅包——巨頭們搶的是“30分鐘滿足一切衝動需求”的新入口。本文把鏡頭拉回人性:從打火機到iPhone,一旦人類嘗過即時零售的甜,就再難忍受次日達的煎熬。
———— / BEGIN / ————
相信最近大家外賣都吃的爽吧,繼京東入局外賣後,淘寶和美團都相繼下場,狂撒各種補貼營銷。
大家一定很好奇,爲什麼外賣這樣成熟的行業還能促使大廠迴歸補貼打法。按東哥的說法,是想要做民生行業的變革者。
我相信東哥有這樣的價值觀,但任何商業戰的本質,一定是利益的紛爭。
大家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是當下這個節點,京東要強勢入局,外賣行業本身也存在好幾年了,而在京東高調入局後,是淘寶和美團的快步跟進。
1.人類存在但未被完全滿足的需求促使供給側不斷變革
拿用戶的交易需求作爲需求側,所有供貨的賣家則都可稱爲供給側。傳統電商沒有問世之前,超市商場作爲主要交易場景滿足了我們日常穩定、集中的購物需求,但當我們有臨時、零碎的購物需求,我們通常會以小賣部、便利店作爲我們的補充場景。
電商問世後,我們日常最穩定、集中的購物需求發生轉移,幾乎所有品類的商品只需幾日的時間就能送到你的手上。
交易需求被滿足之後,我們又希望進一步縮短收貨時間,進而電商又給予了一系列次日達服務,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品類上。
而在臨時、零碎的購物需求場景也就是即時零售,幾乎都被最先入局的美團所承接。日常生活中,想要買個火機,或者遇到突發情況要買數據線、便服等,我們優先想到的不是電商購物,因爲即使是次日達也解決不了我當下的需求。
一旦我們享受到30分鐘到1個小時的即時服務,用戶是很難忍受付出幾日時間等待收貨的成本。我爲什麼還要像以前一樣做集中的採購囤貨行爲,我的需求本身就不存在集中採購,是人性的懶惰或者外部資源的匱乏導致我有了這樣的行爲。
所以閃購本身就是一種爲了滿足人類未被完全滿足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型電商模式,那麼京東和淘寶就有了不得不入局的理由。
2.品類運營,是即時零售的核心價值
即時零售的核心本質其實並不在零售,而在於品類,爲什麼叮咚買菜存在這麼多年,一直不會成爲各大電商下場博弈的理由,關鍵還是在於品類。
當美團閃購把手機家電、美妝個護、潮流服飾、母嬰用品等都納入範圍後,各大電商平臺才感受到了威脅。
除自建倉外,許多品牌商早已入駐閃購平臺成爲供貨商,這也是美團閃購造就日均訂單9000萬的基石所在,淘寶作爲老牌電商,唯一的弱勢在於用戶心智,藉助這次外賣高頻場景改變用戶行爲認知,淘寶閃購照樣還是會有一席之地。
京東作爲3C數碼起家,泛品類的運營一樣成爲不了核心優勢,找準特色品類,待補貼大戰之後,用戶纔不至於大規模的流失。
近日,也有傳聞說拼多多也在準備入局閃購,核心特色還是在於低價便宜,配送運力也並不打算自建而是和三方合作,以低價和輕資產的模式入局。
可能又會有人說,國內大廠都在圖老百姓口袋裡的三瓜兩棗,國外企業都在做高科技相關的行業,國家能進步嗎。但我認爲,只要是非內卷式的良性競爭,每一次變革都不會白費,就像是把這句話放到十幾二十年前的互聯網初期,你問問他們做這些事有意義嗎是一個道理。
但我同樣也有困惑,所有人類更快、更好的需求就一定要滿足嗎?即時零售後我們會不會又有新的訴求,而這種訴求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點外賣的人是爽了,但送外賣的小哥卻是連續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你不要和我說那是他自願或者他能賺更多錢。
機制的運轉之下,是很多普通人不得不犧牲的付出,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我很難將這種變革單純定義爲好的發展。
本文來自公衆號:都市擺渡人 作者:都市擺渡人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