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總覺得沒安全感?資深心理諮詢師拆穿 3 個扎心真相

“他今天沒秒回消息,是不是不愛我了?”

“領導皺了下眉,是不是我工作沒做好?”

“手裡沒點存款,總怕明天就活不下去。”

如果你也常被這些念頭纏上,別覺得是自己 “太敏感”。從業 15 年,我見過成千上萬這樣的來訪者,發現沒有安全感的人,其實都在重複着 3 個藏在生活細節裡的 “心理陷阱”。

第一個陷阱:小時候哭,沒人哄

閨蜜小林戀愛 5 年,卻總逼男友每天說 “我愛你”。有次男友加班忘了說,她直接打包行李要分手。

“我怕啊,” 她紅着眼說,“小時候我摔倒哭,我媽總說‘哭什麼哭,矯情’,後來我就知道,不鬧大點,沒人理我。”

這就是心理學裡說的 “情感鏡映缺失”。就像嬰兒餓了哭,媽媽及時餵奶,孩子纔會覺得 “我的需求會被滿足”。可如果每次求助都像石沉大海,甚至被指責,人就會慢慢覺得:“我不重要,我的感受沒人在乎。”

長大後,這種恐懼會變成 “過度索取”。就像小林,她要的不是那三個字,而是確認 “我就算鬧,你也不會走”—— 這不過是在補小時候沒得到的那句 “別哭,媽媽在”。

第二個陷阱:你愛的人,忽冷忽熱

來訪者小帥有個怪癖:每次和女友吵架,他都會故意說傷人的話逼對方提分手。

“與其等她厭倦了拋棄我,不如我先下手。” 他低着頭說。原來他爸常年出差,回家時要麼帶禮物哄他,要麼因爲一點小事打罵他。

這種 “忽冷忽熱” 的相處模式,最容易養出 “焦慮型依戀” 的人。就像走鋼絲,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平穩還是墜落。時間久了,人會變得像驚弓之鳥:對方稍微冷淡點,就覺得 “他要離開了”;稍微熱情點,又怕 “這只是暫時的”。

他們看似在 “作”,其實是在用極端方式求一個答案:“你能不能一直對我好?”

第三個陷阱:你拼盡全力,還是沒人誇

“我存了 50 萬,還是怕被開除。”30 歲的麗麗說。她從小考第二都會被罵 “怎麼沒考第一”,工作後哪怕拿了年終獎,也總覺得 “領導肯定覺得我還不夠好”。

心理學裡這叫 “條件性價值感”。就像給寵物搖鈴鐺纔給吃的,時間久了,寵物聽到鈴鐺纔會有安全感。可如果人從小就知道 “只有考 100 分、懂事、賺大錢,才配被愛”,就會把自己活成 “績優股”—— 永遠在證明 “我有用”,卻從沒相信過 “就算我不好,也值得被愛”。

麗麗的 50 萬存款,不過是她給自己的 “救命稻草”。就像小時候考了第一才能換來的那頓紅燒肉,她以爲 “有了錢,就不會被拋棄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起自己的某段經歷。其實沒安全感不可怕,可怕的是把 “缺愛” 當成了自己的錯。

就像小林後來在諮詢裡哭着說的:“原來我不是矯情,我只是太想被人好好愛着了。”

如果你也總在關係裡患得患失,總覺得 “自己不夠好”,不妨試着對自己說一句:“過去沒人好好愛我,不是我的錯。從現在起,我可以學着自己疼自己。”

安全感這東西,別人給的是糖,會化;自己給的纔是底氣,能扛住生活所有的難。

最後:安全感缺失的本質是 “未被滿足的‘生存渴望’”

在臨牀中,每當來訪者說 “我沒有安全感” 時,背後其實在說三句話:

這些渴望的落空,不是 “個體的錯”,而是早年關係、創傷經歷、自我認知等交織的結果。但諮詢的意義正在於此:幫助個體看見 “安全感缺失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而 “被塑造的,也可以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