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在沉默中掙扎的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抑鬱康復之旅
文章編號:F20250323
自我成長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991 篇文章
我嘗試前往警察局自首。當我結結巴巴地說出那些話時,聲音都在顫抖——我是個博士學業上的騙子,一個糟糕的母親,不配擁有目前所建立的生活。
警官面無表情卻關切地聽完,掃了一眼系統裡的個人信息,然後溫和地建議我的兩位同事,趕緊送我去急診科,做心理健康評估。
作爲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對精神疾病有着理性層面的認知。
我研究過它,也撰寫過相關論文。但是,當我親身經歷精神病性抑鬱時,沒有任何知識能讓我對那種赤裸裸的恐懼做好準備。
當我們通常賴以構建身份與事業的心智似乎開始反噬自己時,會發生什麼?
墜落:
當現實變得不穩定
徵兆的確存在,儘管最初轉瞬即逝。
睡眠開始紊亂,工作效率持續下滑,我開始對博士時期的同事產生偏執與猜疑。
但對我而言,精神病性與抑鬱體驗會迅速升級——通常在一天之內,我的大腦就會陷入現實認知扭曲的狀態。
不同於多數來訪者,每次發作後,我都能迅速徹底康復,成爲統計數據中的罕見例外。但即便短暫的精神病發作經歷,依然會留下難以磨滅的疤痕。
事業型女性,往往會強撐到崩潰邊緣,我也未能倖免。
而我的遺傳基因本就不利。我的父母雙方,都有抑鬱與精神病家族史。
於是,完美風暴就此醞釀:
博士學業的持續高壓、身份帶來的孤獨感、生育後經濟上的依賴,以及曾經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的瓦解。
不是某一個因素,而是所有因素以一種讓我無法逃脫的方式交織在了一起。
而其中,最具創傷性的是,我對自己心智的不信任。
我會感覺被自己的思想背叛了,那個我一貫依賴的“自我”的崩塌,不僅引發恐懼,更帶來一種存在主義的恐慌。
當你不再完全信任自己的感知時,該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自處?
沉默效應:
羞恥、污名
羞恥感令人窒息。作爲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難道不該有能力掌控生活嗎?
這個世界正孕育着一種高期待以及無法表達隱秘脆弱的文化。
脆弱鮮少被鼓勵,承認精神疾病意味着可能被貼上軟弱或無能的標籤。因此我選擇沉默,不願被評頭論足,害怕公開病情會對事業和家庭造成影響。
當丈夫最終向幾位密友透露了我首次住院的經歷,這才讓我重新開始向他人傾訴,以及重建與社會的信任。
但即便如此,污名的重壓依然如影隨形。
經濟不穩定更是雪上加霜。我失去了經濟獨立的能力,不得不依賴丈夫的收入,這與我曾引以爲傲的自給自足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壓力是現實問題。
然而,心理健康與經濟脆弱的交集鮮少被討論,但它在危機與康復過程中都扮演着關鍵角色。
求助之路:
艱難的旅程
尋求幫助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專業支持既讓我感到被理解,又充滿挫折。
儘管我能獲得專業幫助,但現有體系並非爲事業型人士設計,更遑論女性。
症狀必須符合預設的模式,而我清晰表達自身經歷的能力有時反而成爲障礙——這會讓我看起來過於“鎮定”,不像是處於危機中。
這是那些擅長隱藏痛苦直至瀕臨崩潰的女性共同的困境。
心理健康支持體系亟需變革。它必須認識到:
事業型人羣同樣可能深陷痛苦,能力卓越並不等同於免疫於苦難,早期干預與危機支持不應僅依賴於顯而易見的外在崩潰。
重建:
重新學會信任心智
康復是緩慢且非線性的過程。
最初,重新信任自己的心智似乎遙不可及。我曾將一切寄託於它——事業、理性、身份認同。但我必須接受,治癒並非回到過去的自己,而是蛻變爲全新的個體。
我對自我、職業與心理健康的認知發生了轉變。我懂得,真正的力量不在於獨自承受,而在於懂得何時尋求支持與聯結。
社羣、自我關懷,以及圍繞真正重要之事重構生活,成爲我重建的基石。
什麼帶來了改變?
時間、治療、聯結,以及重新找回人生目標。
但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自己遠不止於心智最黑暗的時刻——儘管污名很強大,但這世界上仍有無數美好、溫暖且充滿力量的靈魂。
我的經驗教訓:
將痛苦轉化爲使命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對自己說:
你的價值不取決於疾病。
尋求幫助絕非失敗的象徵。
事業型女性需要能被看見、理解與認可的空間(男性亦然,尤其是在情感與心理健康領域)。
心理健康的康復不是抹除過去,而是構建一個無需再默默承受的未來。
廣義上的聯結與愛,是一切的答案。
分享這些故事具有強大力量。我們需要改變對話方式,超越羞恥與隱秘,倡導能識別事業型人羣痛苦細微差別的心理健康體系。
結語
當心智背叛你時會發生什麼?
你會survive(倖存)。
你會rebuild(重建)。
儘管你對心智的信任或許永遠無法回到原點,但在繼續前行的過程中,你會收穫成長、韌性,以及一種全新的力量。
致所有在沉默中掙扎的人:
你並不孤單。
痛苦無法定義你。
幫助不僅是你應得的——更是你毫無疑問值得擁有的。
End
作者 |喬伊斯・弗羅門博士(Joyce Vromen, Ph.D.),註冊心理學家,也是喬伊斯・弗羅門心理診所的創始人。該診所是一家專門從事神經多樣性評估的私人機構。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AC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聯繫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衆號,回覆【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