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記得老師的笑話,卻忘了課本內容?

ChatGPT生成圖片

「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

你是否發現,許多小時候背過的順口溜,即使毫無意義,卻至今仍琅琅上口?孩子們能輕鬆哼唱的童謠,可能一句也不懂意思,卻記得清清楚楚。甚至老師上課間穿插的笑話與閒聊,往往比課本內容還記得更牢。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心理學研究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進大腦更靈活地思考,提升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也更有助於學習效果。換句話說,當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學習,他們的大腦更容易「打開門」,吸收與整理知識的速度也更快。反之,若處於焦慮、壓力或情緒低落的情況,學習效率往往大打折扣。

然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卻常把「壓力」當作進步的推手。彷彿學習就該嚴肅、嚴謹,非得把時間塞得滿滿,才能算是「有效」。這樣的觀念,往往導致孩子面對學習感到痛苦,讀書讀得心不甘情不願。成績不如預期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責備:你不夠用功、不夠專心、不夠努力。但真正的問題,也許不是孩子不用心,而是他在一種「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情境下,無法學習得好。

學習不是折磨,而是一種成長的快樂。

各位爸爸媽媽,請別忘了,您也曾是個孩子,也曾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也曾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但在成長的過程中,當讀書變成爲了考試、爲了比較、爲了「不輸人」的壓力時,學習的純粹快樂也漸漸被壓抑了。

請不要把我們曾經的遺憾,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如果您希望孩子願意主動學習、對知識保持熱情,那就從營造一個「讓孩子敢學、想學、愛學」的氛圍開始。從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耐心的聆聽、一場沒有壓力的對話開始,讓孩子知道:學習,不只是爲了分數,更是爲了未來的選擇權,爲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讓我們一起,讓快樂成爲學習最強大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