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實幹加油 爲百姓造福

爲基層減負,關乎民生福祉、幹部作風,關乎抓落實的成效和水平。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2024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這是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制定出臺爲基層減負的制度規範。

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若干規定》落地落實,爲基層減負長效機制日益健全。減負清風勁吹,實幹活力奔涌,廣大基層幹部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爲長遠計、爲根本謀,向作風之弊亮劍

河南人口總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量都比較大,社會問題複雜多樣,如何實現高效能治理?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考察。看一域,謀全局,心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篇大文章。總書記精準把脈,開出治理良方,明確指出:“要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不能好事、栽花的事攬着做,難事、得罪人的事推給基層做”。

這是深刻的警示,更是行動的號令。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服務羣衆的最前沿,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里”。

新形勢下,越是任務艱鉅,越是挑戰嚴峻,就越需要以過硬的作風保駕護航,越需要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

2018年11月,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擲地有聲:“過去常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現在基層幹部說‘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顆頭’。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以深邃的系統思維謀篇佈局,以鍥而不捨的韌勁抓深抓實。

近年來,從確定“基層減負年”,中央層面建立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到印發通知要求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一年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

然而,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覆性,文山會海、過度留痕等負擔尚未根除,形式主義出現新變種,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亟須破除。

《若干規定》直面老問題與新變種,在強化現有制度的同時,提出一系列新的實招硬招,推動爲基層減負工作向治本深化,釋放出久久爲功、一抓到底的堅定決心。

一年來,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多次作出部署要求。中央層面多次公開通報典型問題,示範帶動各級專項工作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制定務實舉措,抓責任落實、抓整改整治、抓教育引導。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

今年,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在全黨開展。各地區各部門一體推進學查改,系統查擺政績觀偏差、搞“面子工程”,執行政策“一刀切”、層層加碼,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存在差距等突出問題。廣大黨員幹部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危害性認識更深、警惕性更高,想問題、辦事情更加自覺地考慮是否會增加基層負擔,改進作風、提高效能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爲長遠計、爲根本謀,向作風之弊亮劍,爲基層幹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

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黨委委員黃玲仍清晰記得2024年11月那溫暖的一幕。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黨羣服務中心,牆上張貼的《服務羣衆事項清單》引起了總書記的注意。

“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羣衆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幹部給羣衆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持續爲基層減負,讓基層幹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羣衆。”

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價值的旨歸——推動基層治理迴歸服務羣衆本質,讓黨的政策更好地直達民心,讓治理現代化的根基在基層深深扎牢。

動真碰硬、靶向施治,鐵規矩長出鐵牙齒

“考覈應當化繁爲簡,不搞‘千分制’”;

“上級機關、單位原則上不得從縣及以下單位借調幹部”;

“地方和部門制發文件應當進行與爲基層減負一致性評估”;

7方面21條具體規定,聚焦“小切口”設定“硬約束”,《若干規定》甫一印發,就引起廣泛讚譽。中辦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說:“注重務實管用,建章立制上不搞長篇大論,針對突出問題提出措施要求,簡潔明瞭、具體實在、一目瞭然,便於理解和執行。”

制度貴在“實”,效在“嚴”。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狠抓制度執行,把基層“痛點”作爲整治“靶點”,鐵規矩長出鐵牙齒,推動爲基層減負工作向治本深化。

精文簡會,破除“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思維慣性——

晌午陽光灼人,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素社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慶峰騎着單車,穿梭在街巷,直奔郭墩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現場。“每月至少跑兩趟。”他抹了把汗,話語實在,“蹲點聽民意,現場解難題,工程進度才託得穩。”

時間從哪擠?精文簡會功不可沒。廣州着力嚴控文件數量、提升文件質量、加強評估審查,督紀協同、雙向監測、提級管控多管齊下“擠水分”。成效立竿見影:市、區、鎮街發文開會量同比下降15%以上。

考覈化繁爲簡,不搞“繁瑣哲學”——

清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的馬鈴薯地裡,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幹部高振鑫蹲在田埂上,捏着村民楊華家泛黃的薯葉,眉頭緊鎖:“這是晚疫病初期症狀,得趕緊噴藥。”

這幾天,高振鑫帶着農技員跑遍了鎮上的村子。在豐禾村發現了問題,就地開起了“板凳會”,當場教辦法。“擱以前,爲了應付考覈,光整報表、寫總結就耗掉大把時間,哪有這麼多的精力進村?”高振鑫坦言。

變化源於考覈“瘦身健體”。在安定區,考覈頻次減少,指標大幅精簡,同類合併,多部門“組團”督考,督考事項減少20%以上。

“以前考覈看錶格齊不齊,現在看服務實不實。”鳳翔鎮黨委書記祁鈺森一語中的,“防病害,過去是‘報表上防’,如今是‘地頭裡防’。考覈重實效,就是最好的指揮棒!”

清理整合政務應用程序,減輕“指尖”負擔——

近年來,上海市開展減證明、減系統、減考覈、減掛牌“四減”行動,把糾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作爲突破口,明確提出,除特殊情況外,一個市級部門要求居村使用的系統最多保留1個,各區要求居村使用的系統最多隻有1個。同時,統一建設全市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將保留的信息系統全部接入,讓所有的居村都能在一個平臺上使用系統。

“以前居民區辦活動申請經費,得提前一個月備材料,跨部門審批,勞心費力。”上海市普陀區長壽路街道大上海城市花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萍萍記憶猶新。

去年8月,普陀區破題:區委辦牽頭組建“數字居委會”,試點社工報批線上流轉、一網協同;上線“百事能AI社工”,人工智能助力提效。

技術賦能,讓繁瑣流程化於無形。“現在在‘社區雲’上申請,自動流轉,半小時批覆到位!”朱萍萍展示着手機,笑意盈盈。

釐清權責邊界,推動責權一致、責能一致——

一年多來,編制基本履職事項、配合履職事項、上級部門收回事項“三張清單”成爲各地標配,清單外事項准入制度日益完善,工作機制、掛牌和證明事項進一步規範。重慶市渝中區亮出街道履職事項清單,以“一街一策”精準梳理,67項共性事項、15項個性事項被區級部門“收回”。同時,建立“源頭管控+動態監測”機制,嚴防負擔反彈回潮。

“街道缺專業人才,沒執法權,以前執行一些檢查,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渝中區上清寺街道經濟發展辦主任郭易表示,“現在有了履職事項清單,該幹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一清二楚,不用來回‘扯皮’了。”

一年來,從幹部借調的規範管理,到創建示範活動的精簡整合,從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到整治“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系列務實舉措如精準的手術刀,直指基層“痛點”與“堵點”。務實管用的制度籬笆越扎越緊,形式主義的生存空間被持續壓縮,“小馬拉大車”的困境正在悄然破解,使基層幹部得以從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輕裝上陣、放手幹事,基層活力不斷迸發

走進江西省遂川縣枚江鎮枚溪村黨羣服務中心,只見老人們邊看電視邊聊天,幾名兒童則在志願者指導下認真練習毛筆字……

“原來村民都是沒事不來、完事就走,如今可大不一樣了。”枚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建輝指了指村委會門口清清爽爽的牆面介紹,原先掛滿牆面的各類標識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合現有空間資源,增設了養老托幼、文體娛樂、協商議事等功能區域,“這叫摘掉形式主義的牌子,挑起爲民服務的擔子。老百姓自然就高興了。”

減負不減擔當,鬆綁更添幹勁。

在《若干規定》深入實施的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減負和賦能同步發力,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廣大基層幹部輕裝上陣、放手幹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人民羣衆中去。

——政務服務更優了!

今年7月,國辦印發《關於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的意見》,對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態化推進機制作出部署。

走進湖北省南漳縣政務服務中心,“企業全生命週期一件事”專窗讓人耳目一新。只要將企業名稱、經營範圍等4項信息錄入系統,相關信息便會通過“一鍵三聯”系統,推送至公安、稅務、人社等5個部門並聯辦理。短短20分鐘,一份企業登記註冊申請就完成了。

“企業全週期涉及的7張表單壓減至1張,辦事時間壓縮了30%。”工作人員熊曉雨說。

——發展活力更足了!

“我們該如何申報省、市瞪羚企業?”前段時間,轄區企業的詢問,引起江蘇省建湖縣科技局黨組成員、四級主任科員孫曉的關注。她第一時間對接企業送材料並指導申報,實時跟進申報進度,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近年來,江蘇省建湖縣打造“科小二”專業化服務團隊。縣科技局組織機關幹部走出機關、下沉一線,精簡流程、現場辦公,將力量資源精準送到企業最需要的地方。孫曉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每週至少一半時間都在企業一線,摸實情、解難題,工作更聚焦、服務更直接,企業少了奔波,我們效率更高,成效看得見、摸得着。”

——治理效能提升了!

北京市石景山區建興街社區,曾飽受電動自行車亂停之苦。“步道被佔,樓門堵塞,磕碰不斷,鄰里鬧心。”居民李女士回憶道。社區黨總支書記李鬆摸排發現,小區裡現有電動自行車160輛,而僅容60輛的車棚如何承載?他召集“小院議事角”,物業、居民、業委會共商良策。

“可以把車棚裡的自行車分流到地下自行車停放區”“分流一部分到小區大門外便道上畫着白線的停放區內”“居民志願引導”……羣策羣力,方案“出爐”。電動自行車“出院+進棚”,亂象得到治理。

從鄉村到城市,廣大黨員幹部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深入一線聽民聲、察實情、辦實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枷鎖”被打破,換來的是服務羣衆的加速度,是基層治理效能的顯著躍升,是幹羣之間愈發緊密的血肉聯繫。

大道至簡,實幹爲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幹出來的。

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繼續抓深抓實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工作,解決仍然存在的有關問題,切實推動《若干規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定能促使廣大基層幹部在改革發展一線不斷煥發新活力、展現新作爲,以優良作風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01 版)

本報記者 張 洋 李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