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親戚關係越來越淡?
小時候過年,家裡擠得就像春運候車室一樣。
七大姑八大姨圍着你問成績、塞壓歲錢。院子裡表哥表姐追着打鬧,連平時不愛說話的三叔,都能跟你嘮半天。
可是再看看現在,家族羣裡除了紅包搶得歡,真的見面時,連對面站着的是表舅家二兒子還是三女兒,都得偷偷問我媽:“這人誰啊?”
老一輩唸叨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還真成了現實。
爸媽那輩兒,親戚關係鐵得像焊在一起。一個村裡哪家有紅白喜事,全村人都得擼起袖子幫忙,那時候住得近,誰家包個餃子,香味都能飄到院子裡,端着碗就能串門兒。
但現在不一樣了!打工人揹着行李滿世界跑,我表姐在北京上班,表哥在深圳搞外貿,一年到頭見不着幾面。
好不容易過年湊齊了,大家不是低頭刷手機,就是聊工作、聊房貸,以前能嘮一晚上的家常,現在變成了“吃了嗎”“多穿點”的客套話。
更離譜的是,我上次回老家,差點把來拜年的遠房侄子認成了表弟,場面尷尬得。
說到底,也真不怪誰冷漠。現在生活節奏太快了,社交圈子早就從親戚擴展到了同事、網友、興趣社羣。
比起聽七大姑催婚,我更願意和遊戲搭子開黑;比起參加家族聚會,週末癱在家裡追劇不香嗎?
老一輩靠親戚互幫互助過日子,現在有困難,手機上點兩下就能叫外賣、找家政,親戚的“實用價值”確實沒以前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親戚關係淡歸淡,關鍵時刻還是靠譜的。這種藏在血脈裡的牽掛,就像老房子裡的暖氣管,平時不顯眼,天冷了才知道有多重要。
也許以後,親戚不再是必須捆綁的圈子,而是一種自由選擇的溫暖。
不用硬着頭皮維持表面的熱絡,遇到真心對你好的親戚,就多走動走動;實在聊不到一塊兒的,朋友圈點個贊也挺好。
畢竟,親情的模樣有千萬種,只要那份心意還在,就算“三代四代認不到”,也不耽誤咱們心裡記着這份情。
你們認同我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