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越來越像安卓,華爲越來越像蘋果

剛看完WWDC 2025,沒幾天,又被一場華爲發佈會刷了屏。

這一次,輪到美國人熬夜了。

如果說蘋果的發佈會更像一場例行公事,爲了更新而更新,那華爲更像一次久違的喬布斯時代的蘋果新品發佈會:有野心、想象力和明確的技術方向感。

兩場發佈會,各說各的

先說WWDC。

iOS 18被稱作"史上最強更新",但最大的話題點,卻是被吐槽"像安卓"。

更新6大系統,換了個統一的版本名字,設計語言也全面煥新"液態玻璃",裸眼3D鎖屏、照片變3D的特效,確實炫,但不少用戶覺得控制中心混亂,反而不如原來乾脆。

再比如AI功能,雖然蘋果首次讓端側大模型落地,還能本地通話翻譯、短信翻譯、圖像識別,但中國區用戶大概率用不上,限制不少。

界面像安卓、體驗靠外掛,這些變化堆在一起,帶來的是一種似曾相識的"緩慢求變"——更新了不少,但很難讓人眼前一亮。

反觀華爲的Pura 80系列。

這場發佈會餘承東忍住全程沒有說"遙遙領先",但是產品力本身在替他發聲。

各種"首款""首發""新功能""新體驗"。

可以說,這次華爲的思路不是"拼參數",而是拓展設備邊界:手機不僅是通信工具,還是安全助手、健康預警、跨語翻譯工具。

怎麼看都感覺,他倆都變成了曾經對方的樣子。

蘋果還在糾結怎麼把UI改得更漂亮一點,華爲已經開始重新定義手機的角色。

這兩場發佈會雖然捱得近,講的卻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事。

芯片難補,體驗先補

回到產品本身。

Pura 80系列並不完美。

據網友和多方信息透露,pura80系列芯片仍是麒麟平臺,性能在跑分上確實不敵高通驍龍旗艦芯,當然華爲也沒有在發佈會上回避這一點。

但它的策略是明確的:既然算力受限,那就用AI和體驗細節來"補回來":

手機方面:創新"一拖二"潛望式長焦方案,採用"3.7倍+9.4倍"雙結構設計,通過光學鏡頭與算法的融合,解決了傳統單顆鏡頭在遠距拍攝中出現色差、畸變的問題,同時維持了攝像模組的整體厚度。

雖然三角形的這個排列吧,確實談不上好看。

新增"防偷窺"功能:前置攝像頭搭配AI識別系統,能夠檢測屏幕周圍是否有陌生人注視,當系統識別到可疑視線時,會自動啓動防窺模式,降低屏幕亮度並提示用戶。不知道具體如何實現的,從演示視頻上來看確實還挺科幻的。

這些設計雖然不夠"炫技",但指向了一個共同方向:用AI替代芯片無法提供的安全和便利。

AI不是標榜賣點,而是實用工具。它不張揚,但確實有用。

而華爲的AI也不是"雲大腦",很多關鍵應用都運行在本地,降低了數據傳輸帶來的隱私風險。這一點,和蘋果現階段AI高度依賴雲端、在多國隱私法規下推進緩慢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再說Watch 5。

這款手錶是這次發佈會的最大亮點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搶了手機的風頭"。

46mm版本採用航天級鈦合金錶殼,配合藍寶石玻璃鏡面,兼顧強度與輕量。

另外新增了一個小尺寸:42mm版本則用上了904L不鏽鋼,和高端機械腕錶同級。這是要"男女通吃"。

屏幕峰值亮度達到3000尼特,即使在戶外強光下依然清晰,1.8mm的超窄邊框也提升了屏佔比。

健康功能則是一大突破:

新增了一個叫X-TAP智感窗的模塊:整合ECG、PPG和壓感傳感器,可10秒內完成血氧監測;微體檢模式可在一分鐘內檢測心率變異性、血管彈性、高血壓風險等17項指標;免氣囊高血壓篩查技術,通過AI識別脈搏波形,提供非侵入式評估。

可以說相當於一個是24小時在線的"私人醫生"。

還記得前陣子闢謠的華爲佈局AI醫療的新聞,看樣子並非"空穴來風"。

此外,最科幻的功能:首次引入了手勢操作AI,用戶通過手指"敲,劃",即可完成接聽電話、切歌、遙控拍照甚至刷短視頻;

最後是耳機FreeBuds6

AirPods上炒了這麼久的實時翻譯功能,沒想到被華爲截胡了。

在蘋果AirPods還未落地語音翻譯的情況下,華爲這款耳機已經支持實時中英互譯,準確率雖尚未達到商務水準,但日常使用已無太大障礙。這類"有用但不誇張"的產品組合,構建的是一個閉環生態。用戶一旦習慣,就很難退出。

而蘋果的產品,雖然在設計與體驗上一度領先,但如今在"關鍵體驗功能"上的進展,顯得越來越慢。

血糖監測拖延十年未見落地,翻譯功能遲遲未整合進AirPods,iPad、Mac系統逐漸融合卻未產生協同新場景,核心系統更新越來越趨向安卓化……

看上去,蘋果在"抄安卓"的過程中,也失去了"獨創性"的光環。

沒有對標,另起一行:華爲做了另一種"答案"

這場華爲發佈會,有兩個細節引發了爭議。

一是價格。Pura 80pro起售價6499元,Ultra版本頂配價格突破萬元,不少用戶調侃"麒麟芯+國產算法=蘋果定價"。

雖然華爲在材質、影像、AI等方面確實有實打實的升級,但對一部分老用戶來說,這個定價依舊是個心理門檻。只是國產手機邁入高端定價區間,早就不再稀奇,性價比從來是相對概念,有產品力就有定價權,這點無可厚非。

二是發佈會上展示揚聲器音量時,手機直接把蠟燭吹滅了,結果引發全網玩梗。有調侃"這怕不是智能電吹風",也有人批評華爲"用力過猛",擔心這種演示方式會喧賓奪主,反而模糊產品本身的賣點。但有一說一是節目效果還是挺足的。

但即便如此,華爲這場發佈會的整體語境和表達方式,和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國產廠商辦發佈會,總繞不開一個關鍵詞:蘋果。

要麼是對標參數,要麼是功能模仿,甚至偶爾還要來點陰陽怪氣,"你能做的我們也能做",成了行業的默認打法。

但這一次,華爲沒有硬剛蘋果,沒有靠參數堆砌優越感,也不再需要喊出"我們也能做得一樣好"。

而是更剋制地在講:我們在走自己的路。

更重要的是,它不僅不再盯着蘋果看,也不再需要依靠任何"徠卡""蔡司""哈蘇"來提升自身影像力。

Pura 80系列沒有攝影廠牌背書,連發佈會文案也淡化了"合作方"概念,直接把"華爲影像XMAGE"作爲品牌核心。華爲不再需要蹭熱點,它自己就是熱點。國產手機影像終於開始擺脫"借勢",進入"自有話語權"的時代。

影像如此,系統亦如此,AI更是如此。

Pura系列強調攝影文化,系統強調生態建設,手錶強調健康介入,AI強調本地運行與實用主義。

華爲不再需要"遙遙領先"來製造話題,也不再需要"卡脖子"情緒激發共鳴。

它不再是"追蘋果"的公司,而是在試圖給出一個"蘋果之外"的答案。

你可能會說它依舊有短板:芯片架構仍被限制、部分AI精度仍需提升、海外生態尚未完全建立……

但必須承認,它是目前唯一一個,在面對這些短板時,選擇迎難而上,而不是遮掩迴避的科技公司。

今天的華爲,比小米更像蘋果,也比蘋果更像十年前的蘋果——那個關注細節、反覆打磨體驗、不急於張揚的公司。

當蘋果學會了抄安卓,華爲卻開始學會做自己。

真正的高端,不是模仿誰,而是有勇氣定義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