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啥越批評他越不聽?老人爲啥越反對他越固執?

原標題:孩子爲啥越批評他越不聽?老人爲啥越反對他越固執?(引題)

來!瞭解下“逆火效應”是怎麼回事(主題)

錢江晚報記者 何麗娜 蔣升 通訊員 李彬 尹丹瓊 徐寧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與父母或孩子溝通彷彿比以前更難了,兩代人之間好像隔着一堵無形的牆,沒說上幾句話就會擦出“火花”,若情緒上頭,聯繫方式相互拉黑都不算稀奇事。

關於這點,有人曾在網上發起相關討論,很多年輕人表示:父母即使知道理念錯了也不願做出改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心理專家說,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與人爭個是非對錯,哪怕在家中亦是如此。殊不知這種對非黑即白的執念,會加劇“逆火效應”。

所謂“逆火效應”,是指當個體面對與其信念相反的信息時,不僅不會做出改變,反而會加強原有信念。好比本打算藉助風的力量吹滅火焰,可實際情況是,火焰沒有被撲滅,還會因風的介入越燒越旺,故這也被稱爲“反彈效應”或“適得其反效應”。

正如所有人都不願聽別人說“你錯了”,各年齡段人羣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爲“屢教不改”者。若想妥善解決問題,遠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那麼簡單。

一月齡寶寶要不要練擡頭

婆媳吵得面紅耳赤

“孩子都哭成這樣了,就別讓他練了,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可醫生建議勤加練習,鍛鍊寶寶頸部和脊椎肌肉力量,這樣等娃大一點豎抱會更安全!”

近日,25歲的小王(化名)與婆婆就一個多月的寶寶到底要不要練擡頭而吵得面紅耳赤,兩人專門找到潮新聞·錢報健康小站、寧波市北侖區梅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科醫生潘春求助。

在瞭解來龍去脈後,潘春敏銳察覺到這並非只是兩代人育兒觀念存在差異,背後可能是“逆火效應”在作祟。類似情況在門診中並不少見:有時是媳婦來吐槽婆婆總喜歡自己把食物咬碎了再餵給娃;有時則是老人來訴苦,明明娃都感冒了,兒媳就是不肯讓孩子多穿點,萬一更嚴重怎麼辦?潘春對此感觸很深,百姓總希望醫生來評判對錯,但對兒保科醫生而言,如何在保持中立的情況下開展科普宣教是門技術活,“否則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

年輕人推崇科學育兒,講究精細餵養、早教啓蒙,而老一輩人帶娃往往依靠經驗主義,更關注孩子長得怎麼樣,有沒有吃飽穿暖。

“這種理論體系在他們的思維中已根深蒂固,再加上多數人是不樂意按照別人的想法行爲處事的,當這種潛意識裡的牴觸情緒聚焦在實體化育兒場景中,就會產生衝突。”潘春解釋,這種摩擦在嬰幼兒照護中出現頻率很高,如建議在嬰兒一個月後進行俯臥擡頭練習,六個月後可讓孩子嘗試短暫撐坐,部分孩子可能會因頭大或身體平衡能力弱而以失敗告終,父母覺得很正常,可爺爺奶奶輩最聽不得孩子哭,就會立馬找理由把娃抱起來。

“要想打破這種循環,需找到平衡點。”潘春常會單獨與家長及老人溝通,一方面建議年輕父母多試着獨立帶娃,給長輩放放假,不讓老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另一方面也會鼓勵老年朋友多去使用年輕人愛玩的社交軟件,通過更多科普渠道獲得知識更新。

若逆火效應被激發

要學會迂迴作戰

不過,也不能把逆火效應的鍋完全甩給“養娃難”。

“導致其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生活環境、經濟狀況、認知差異等。”潮新聞·錢報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區四季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朱華平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像破譯密碼,夫妻間也會出現逆火效應,這會在平時不常生活在一起的兩代人或祖孫三代同住一個屋檐下時被放大。”朱華平碰到過不少奇奇怪怪的糾紛,發現一些生活瑣事更容易成爲逆火效應的導火索。

如收到快遞後,外面的紙箱子怎麼處理?每天到底該啥時候去倒垃圾?買了新衣服是第二天就穿還是要等到重大節日穿……

朱華平總會遇見一些因父母酷愛收集紙盒而備受折磨的居民,“家裡本來就不大,老媽還要把各種紙盒都堆在陽臺上,說是等多了一起賣,可這不僅佔地方,還不衛生,幾塊錢就那麼重要?”說起這事,34歲的王先生(化名)一肚子火。

36歲的王女士也有苦說不出,她已經好幾年不敢買新衣服了:因爲每當她把一些過時或有點破損的衣服扔進垃圾桶時,勤儉節約的老父親都會偷偷把衣服撿回來洗乾淨再重新塞進衣櫃。但凡被發現,老父親會率先發難:“一點也不知道省錢。”

生活節奏快的現代人總想着速戰速決,卻忽視了某些固執表象背後的時代背景及年齡因素。

“隨着年齡增大,人的認知功能會減退,思維轉換效率降低,這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爲何需要更多時間來接受新事物的主要原因。”朱華平表示,如果逆火效應被激發,直接講道理非明智之舉,首先要做的是緩和氣氛,及時轉移話題,給對方足夠的時間消化新觀點。“可邀請長輩特別信任的對象當說客,迂迴作戰,或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中高考臨近

別總讓孩子做單選題

時下,中高考季即將來臨,家長也要小心因學習問題直接或間接誘發的逆火效應。

“有的孩子出現失眠、煩躁甚至自傷行爲已有半年多了,就是不願看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抑鬱障礙科主任、主任醫師譚忠林見過太多這樣的青少年,很多家長把孩子強行帶到醫院後,總會想方設法地和醫生證明“我是爲他好”,似乎只要是抱着這個目的去做的決定和選擇都是對的,“其實這是個誤區。”

日前,譚忠林就接診了一位混合型抑鬱焦慮的中學生,男孩來的時候拒絕做心理測試及相關檢查,只是強調想自己調理。譚忠林是理解這位學生心情的,“他既否認自己有病,又害怕在做完相關檢查後,被醫生認定有病,索性就拒不配合。”

其實道理都懂,爲啥不願做?“這團火可能是源於沒有給予多樣化選擇。我們需清楚認識到,對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不是隻有A計劃,也可以有B、C乃至D方案。”譚忠林說。

“治療青少年情緒問題需要綜合措施。”在診療過程中,譚忠林會順着他們的話往下說,淡化只有吃藥纔是治病的唯一途徑。在服藥期間,還需進行心理調節,自行安排更多的休息和運動時間。

部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會認爲孩子的學習能力應該像自己,這在學歷較高的父母中尤爲明顯,有的父母雙方都是學霸,偏偏孩子成績不理想。“是因爲他們自己是‘千里馬’,身邊也見過了太多‘千里馬’,所以希望孩子也一樣優秀,卻沒發現孩子可能是力量突出卻速度欠缺的牛。”

此外,人對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僅取決於內容,還與傳遞信息時的情緒、表情和語氣密切相關。

譚忠林提醒,在試圖調整別人看法時,不能抱着指責或否定的態度,避免權力鬥爭。通俗點理解,就是當你聲嘶力竭地指責孩子或長輩存在觀點錯誤時,對方首先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這種負面情緒會促使人體立刻開啓“防禦”狀態,繼而聽不進任何話。

“別人可能確實有錯的地方,但你在某些方面也難免考慮不周,相互包容,才能讓事物往好的方向發展。”譚忠林說。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