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展/德國館拚減碳 辦展「什麼也沒帶」

第十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運用創意將去年廢棄物重新改造。記者陳宛茜/攝影

第十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月底開展,「減碳」成爲重要議題,其中像是德國館,展中材料皆來自去年在此地舉行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完美融合藝術展和建築展,近乎「零排碳」的策展模式,也讓其成爲場中焦點之一。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建築雙年展每年輪流舉辦、許多展品因運費高昂,選擇留在威尼斯當廢棄物處理,撤展後留下龐大的「藝術垃圾」,即使運回,驚人的碳足跡在減碳時代也相當不合時宜。

爲了解決藝術垃圾,德國館「開放維護(open for maintenance)」展覽,和四十多國合作,將去年落幕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留下的廢棄物重新改造,廢料上還貼有QR CODE,供觀衆掃描閱讀它們的故事。德國館還製作紀錄片拍攝觀光客離開後的清晨與深夜,威尼斯如何處理龐大的觀光垃圾。

類似的概念還包括奧地利館;另外像是英國館、法國館、美國館與烏拉圭等多國,也都放棄以建築模型或建材打造建築展的模式,改以影片或脫口秀、舞臺劇作爲展覽主題。

在減碳風潮之下,過去國家館常見的實體展覽手冊、「宣揚國威」的環保提袋幾乎全都消失,改以提供QR CODE讓媒體掃描下載電子檔。

相較之下,香港館、中國大陸館與臺灣館,還維持「老派」的展覽模式,以建築模型爲主、發送實體展覽手冊與環保提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