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漂盪智慧」前進威尼斯!「電子紙、光明燈牆」建築展亮相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打造科技島,還有「光明燈牆」。(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5月舉行,臺灣館以「【無】信仰:漂盪世界的臺灣智慧」爲主題參展,提到臺灣因地理環境、政權因素,讓人們習慣漂泊與不確定性,形成特有的「漂盪智慧」,展場也以「科技島」爲核心,並用「電子紙」呈現地景,還有融合傳統信仰與科技的「光明燈牆」。
威尼斯建築展「臺灣館」,今年由文化部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策展團隊規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提到,即使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裡,臺灣沒有進到國家館的管區,但我們是被大會認證平行展的一個專有的、特定的、固定館舍的「臺灣館」,讓臺灣可以用建築跟世界的潮流對話。
展覽策展人薛丞倫表示,臺灣位處頻繁遭受自然災害的地理環境,加上歷史上政權快速更替,讓人們習慣於漂泊與不確定性,這種處境形成了臺灣特有的漂盪智慧(precarity)。展覽從「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的主題切入,強調臺灣如何從面對環境挑戰中,轉化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道。
展場空間以一座中央「科技島」裝置爲核心,透過「E Ink電子紙」呈現臺灣地景變遷,象徵科技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現場另設有融合傳統信仰與科技的「光明燈牆」,背面精密的電子線路,展現信仰如何走向未來。此外,入圍奧斯卡紀錄短片〈金門〉也將於現場輪播,以金門島作爲臺灣處境與認同的隱喻。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主題「【無】信仰:漂盪世界的臺灣智慧」,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圖/文化部提供)
此次展覽共有17組由成功大學師生與建築師共同組成的團隊參與,呈現多種跨尺度的建築實踐與研究,提出對未來建築典範轉移的可能。
包括探討臺南鐵路地下化的作品〈邊界彈性〉,讓觀衆透過可互動的壓克力棒參與都市容積的移轉,象徵都市空間調整的彈性;另有作品〈氣候正義〉透過電子紙展示都市熱島效應,點出科技發展下環境問題與社會正義之間的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這屆大會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參與臺灣館提案〈書山-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典藏中心〉,試圖透過設計出具互動性的空間,翻轉傳統圖書館的知識索引系統,促進人與知識間的互動。
展覽期間,臺灣館將同步舉辦6場國際論壇,包括與威尼斯建築大學的教育交流、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探討,以及國內外建築師共論「漂盪世界的臺灣智慧」,深化臺灣在國際建築與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盪世界的臺灣智慧」爲主題參展。(圖/文化部提供)
展覽由薛丞倫策展團隊領軍,並邀請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Brian McGrath教授擔任顧問專家,更結合產業界元太科技與鴻森智能科技公司合作,充分展現臺灣在科技應用與設計創新的前瞻實力。
展覽期間爲5月10日至11月23日,地點位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可透過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臺灣館官方社羣掌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