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穿越光與歐陸山海 在風景與凝視之間的實驗

圖/非池中藝術網提供

你是否曾嚮往親身走訪英倫的朦朧海岸、威尼斯的壯闊水都,或阿爾卑斯山的壯麗山巒?然而,在現實與時間的縫隙中,旅程總是一再推遲,遙遠的風景也只能停留在明信片與書頁之中。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場現場照。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這個夏天不必遠行也能重新踏上歐陸視覺之旅,由英國最具權威的泰德美術館策劃、史上最大規模的透納展覽《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於中正紀念堂登場,精選80件真跡,與14位當代藝術家合作。不僅涵蓋水彩與油畫,亦延伸至多媒體創作,帶領觀者以藝術家的視角,重行歐陸山海,穿越暴風、凝視日出,在畫布與時間的交界處,看見透納筆下那跨越兩世紀的光與崇高之迴響。這不只是風景畫,更是一場關於觀看方式、自然感知與藝術史轉折的凝視實驗與感知之旅。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場現場照。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策展起點:崇高的多重詮釋

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Elizabeth Brooke)指出,本展核心聚焦於「崇高」(Sublime)的多重詮釋:對於此一展覽語彙,從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提出《崇高與美之源起》(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起頭,主張當人面對比自身更龐大的事物時,會產生迷戀與恐懼交織的感受,這兩種情緒有着同樣的強度的時候就是崇高。然而展覽討論的崇高並不僅於此,這個概念繼而銜接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論點:羅斯金認爲崇高不只是讓觀者感覺到恐懼,還有加上對大自然美的崇敬,對這份自然之美感到敬畏,如天地有大美的那種敬畏之心,而不只是純然的恐懼害怕而已,故這次展覽搭配一些當代藝術家的觀點做發想,以對崇高這個詞彙的多角度延伸,爲展覽的七大主題奠定基礎與發展。

英國泰德美術館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Elizabeth Brooke)、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於其作品《全食》(Totality)前分享創作與共同展出的策劃構想。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這場展覽並不僅止於紀念透納250週年冥誕,而是一場凝視與普遍性感知的實驗。透納筆下的風景不只是描繪地理樣貌與光,更有其在那個時代追求的感知詮釋與其手法上的前衛性。他以強烈的筆觸與光的書寫他所見所思,迴應人類之於自然暴戾與靜謐的心理意象,並嘗試引領觀者內在的崇高感受。

日蝕與光氛的呼應

展覽首區由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全食》打開空間感知。她將歷年日蝕的影像拼貼成一段光影流動的視覺軌跡,觀者步入展場時,歷年的日蝕影像倒映在觀者與場域,彷彿進入光之消隱與流動的片刻。帕特森所操作的不只是天文圖像,而是一種當代科技與觀看習慣的重置:在瞬間即逝的光影中,人被提醒如何重新凝視。這與透納晚期畫作中追求「光氛」的筆法遙相緊扣,也爲展覽定下「以光爲線索、以凝視爲方法」這樣首尾呼應的基調。

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全食》。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崩塌與敬畏:災難視覺的重構

進入第二展間,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的畫作震撼視網膜:《格宋的山崩》(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事實上,透納並未親歷山崩現場,當時能目睹山崩幾乎等同身陷危境,而透納卻憑藉當時新聞報導與雪景的想像,以激烈筆勢與光影對比重構災難場景。

《格宋的山崩》(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這幅作品所呈現的,正是柏克定義中的「崇高」:當自然的威嚇超越感官能負荷,所引發的戰慄與敬畏。透納將這種張力內化爲繪畫語言,讓觀者不只觀看,而是「體感」災難,從而迸發出崇高的精神性。同展間亦展出奧拉維爾・埃利亞鬆(Olafur Eliasson)關於冰川與氣候變遷的作品,形構出自然之力與人爲變動的對話。這不只是自然書寫,更是當代的大自然與人類問題之凝視。

奧拉維爾・埃利亞鬆(Olafur Eliasson)關於冰川與氣候變遷的作品。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此外,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作品則構成了對「崇高」的另一種迴應。他以行走於自然中的物理痕跡爲媒材,具系統性地透過石頭與地景排列創作,對照透納的風景描寫,形成一種極簡而直接的反差與自然對話。與其說理查德・朗是畫家,更像是一位將身體作爲尺規、將土地作爲畫布的行者。他讓觀者反思:我們是否仍能以最樸素的方式,去親近那原初的自然敬畏?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作品。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海與天之界:純粹風景的重新發現

來到第六展區,透納的《懷特島之海天研究》(Study of Sea and Sky, Isle of Wight)成爲展場中最安靜的一處風景。這幅無人物、無船隻的畫作,只捕捉海與天的交界,以微妙層次描繪光與氣的流動。

《懷特島之海天研究》(Study of Sea and Sky, Isle of Wight)。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策展人提到,透納是在一艘搖晃的船上完成這幅畫的,並會一次攜帶多幅帆布即興繪製,回程後再挑選剪裁裝框。這種創作方式在當時既前衛又具現場性,也反映了他對風景的即時直覺與精準。此作與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2015年的攝影作品《我們所處的狀態,A》並列展出,構成兩種時代的凝視交叉。提爾曼斯拍攝無垠海面時,正值歐洲難民危機,而海域也被視爲漂泊與不確定的象徵。兩件作品在靜默中同時召喚出時代的重量與觀看的寧靜。

另外此區其中一幅壓軸名作《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預計本次展覽結束後即將封存於英國,未來十年內不再對外公開。這幅水彩作品捕捉黎明之際,湖面與山光交匯之瞬,是透納「光的抒情性」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這次難得的展出場合,或許是未來十年間少數得見的凝視機會。

英國國寶級鉅作《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是本次「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最爲矚目的亮點之一。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一場歐陸山海的視覺輕旅行

本展以主題區劃串聯畫作與當代作品,依序帶領觀衆走入透納的山水旅行、光影實驗與感知擴張。不同展間如同旅行的段落,在蜿蜒的中正紀念堂場域中展開視覺節奏與空間敘事。

策展人指出:「這次展覽以中正紀念堂的展場作爲地點,是他有意而爲之的選擇。」每個展間不僅是畫作的聚落,更是觀者感知的實驗場。透過轉角、樓梯、光線與對位的安排,使觀看從平面轉爲沉浸,從「看見」轉爲「走入」。這樣的設計,讓展覽不只是一次典藏再現,更是一次對「觀看」的重新學習與旅行。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場現場照。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從風景畫到觀看的練習

《崇高的迴響》並不是歌頌回顧一位過往大師的生平,而是與觀者一起,在透納生命經驗中的山海與光影中觀看與思考,並藉由其生涯畫作與有着相應內秉屬性的當代藝術家進行對話。從帕特森的日蝕與觀測、透納的雪崩與海天之實驗,理查德・朗的精確測量之反差,到提爾曼斯與埃利亞鬆的當代風景反思,我們看見一場兩世紀間的凝視實驗與創作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展場現場照。 圖片攝影/「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2025

這場山海巡遊有跨時代凝視的實驗、心理意象的衝擊與討論。它不只是爲紀念透納誕辰,而是如策展人所言,讓我們在快速吸收與日常資訊疲乏的年代,重啓並反思何謂凝視?何謂崇高?策展人強調:「這次展覽正是爲未曾接觸透納的觀衆而設計,讓觀衆真的能第一次真正去認識透納是怎麼樣的畫家?透納是怎麼凝視崇高的?」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它沒有讓作品攤在觀衆眼前,而是讓作品透過空間、節奏、對話慢慢進入觀者的心。觀衆不再是一個接收者,而像旅行者,在中正紀念堂裡行走,在光與風景裡凝視,與當代和歷史同呼吸。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