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年最具突破潛力的方向是什麼?這些科學家共話科學發展趨勢
未來科學大獎十週年慶典7月8日在上海舉行。多位科學家圍繞“未來20年最具顛覆性的科學變革”“未來50年最具突破潛力的方向”等前沿領域,共話科學未來發展趨勢。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國實現了淨能量增益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反應,標誌着人類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變能技術,對人類社會向非碳基終極能源的變革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張傑預計20年內聚變能將走進千家萬戶,爲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革。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指出,從未來時間維度看,20年內最具顛覆性的當屬通用量子計算機,未來50年則要聚焦AI for 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表示,未來20年,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的融合將成爲重塑人類文明的關鍵方向。在量子計算領域,目前超導量子計算相對更具優勢,但未來可能是光和超導結合的路徑。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指出,未來20年有可能會實現受控核聚變。如果實現,這將會永久性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爲工業革命提供強大支撐。而未來50年,室溫超導若能實現,將帶來科學與技術的重大變革。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及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推動人工智能計算方式和算力發生重大改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主任陳仙輝稱,未來20年,核心關鍵材料有望成爲引發人類變革的重要力量。未來50年內,室溫超導的實現將帶來諸多領域的突破,如醫療磁共振、量子計算冷卻等成本瓶頸將被打破。
還有多位科學家圍繞大模型等人工智能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AI技術如AlphaFold顛覆了傳統生物學研究模式,可從三維結構倒推生物學功能,這是人工智能對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巨大貢獻。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要擁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學研究的邊界,同時要打好基礎,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跨學科合作。
在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看來,大模型是一個涵蓋技術、商業、治理等多要素的概念,將賦能千行百業,而多模態是大模型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涉及算力、算法、數據等多方面因素。未來,增強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是融合多模態數據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點。同時,如何發展以人爲本的機器智能,讓人類與機器有效協作,也是必須回答好的重要課題。
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博雅學者)、北大—靈初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楊耀東表示,對齊技術讓大模型符合人類指令,但目前基於強化學習的對齊較脆弱,存在逃逸方法。未來可藉助計算機和密碼學領域方法增強AI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