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10%關稅對策 政院報告挨轟空洞
因應美國關稅,經濟部長郭智輝(左起)、行政院長卓榮泰、農業部長陳駿季11日在立法院專案報告,卓揆稱,臺灣已列在最優先談判名單,爭取到最有利位置。(姚志平攝)
行政院長卓榮泰11日下午赴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說明美國對臺提高關稅的因應作爲。行政院書面資料指出,若美方正式對我國課徵32%對等關稅,預估臺灣出口美國產品將減少21.4%,工業產品出口下滑26%,導致製造業產值減少5%,並衝擊約12萬5000個就業機會。不過,在野黨批評報告未說明當前已生效的10%關稅衝擊,質疑政府重心錯置、規避現實問題。
報告顯示,在極高推估模式下,產業將面臨出口價格失去競爭力、美國客戶轉單、產地轉移等壓力,進一步引發產能過剩、庫存堆積、內銷產品擠壓市場等問題。受影響產業平均產值衰退幅度約5%,區間介於3%至14%之間。
農業方面,若32%關稅生效,蝴蝶蘭每年將增加3.2億元成本、茶葉1.1億元、毛豆約1億884萬元、吳郭魚約4億6000萬元、鬼頭刀1.1億元、鱸魚6900萬元,部分品項將因此失去美國市場,影響國內價格與生產鏈穩定。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批,美國已宣佈暫緩課徵32%關稅90天,目前實施的是10%稅率,雖未全面上調,但相較原本1.7%,已大幅增加8.3個百分點,對中小企業已構成實質衝擊。他批評,行政院未掌握時勢變化,報告卻仍以未發生的32%爲主,對現階段產業困境隻字未提,顯示準備不周、態度敷衍。
賴士葆指出,在野黨太早釋出善意,願支持政府將紓困金額提高至2000億元,導致中央政府「靠勢」,行政院專案報告內容仍顯空洞。他強調,政府應儘速公開10%關稅衝擊評估報告,讓民衆瞭解「關稅戰並未真正暫緩」,我國經濟早已承壓。
民衆黨立委張啓楷認爲,行政院未提出具體因應對策,報告內容過於空泛,難以作爲與美方談判基礎。面對美中角力,政府應透過正式外交與貿易對話機制,爭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避免成爲「夾心餅乾」。
張啓楷呼籲,行政院應即刻啓動產業應變方案,包括關稅補貼、產業升級轉型、拓展出口市場,並輔導企業調整產能結構,減緩出口遽減所帶來的骨牌效應。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則表示,部分廠商已出現實質損失,包含貨物出港遭拒、貨船滯留海上、收單後被取消或備料完成卻遭抽單等情況,顯示產業正面臨現實壓力。政府應儘速啓動「及時雨」式補貼機制,加速880億元特別預算審議與執行,在特別條例生效前,先協助第一線受衝擊產業與勞工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