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唐代流行雞距筆

魏晉至隋唐時期毛筆以筆鋒粗短而硬勁爲主要形制特點,其中較著名的有雞距筆。雞距筆,因筆頭形似雞爪突出的雞距而得名,雞距粗短而鋒利,是雄雞之間戰鬥的武器,可謂“如劍如戟,可擊可搏”。

由於毛筆不易保存,唐代的毛筆實物極少。在日本的正倉院還珍藏有唐筆十七枝,可能有些是日本仿製的,但大體可以觀察到雞距筆的形制與特點,X光顯示其具有多層纏紙結構。

日本高僧空海隨遣唐使來唐,兩年後帶回了一批唐朝的毛筆及製作技術。據空海獻給日本皇帝的《狸毛筆表》稱:“狸毛筆四管……昨日進止,且教筆生阪井名清川造得奉進。空海於海西所聽見如此,其中大小、長短、強柔、齊尖者,隨字勢粗細,總取捨而已。簡毛之法,纏紙之要,深墨藏用,並家傳授。訖空海自家試看新作者,不減唐家。”可見,唐人傳授給空海的毛筆技術主要包括挑選毛料以及纏紙法。

就毛筆本身的製作工藝而言,毛筆的形制及技術經歷了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漢代的居延筆與唐代的雞距筆是中國古代毛筆發展史上的兩大代表性類型。居延筆採用“無心散卓法”,筆頭直接插入筆管,無纏紙或裹帛工藝,筆桿末端削尖,便於簪發或固定簡牘;雞距筆核心爲“纏紙有心法”,以麻紙裹住筆柱(芯毛),再疊加副毫,形成多層結構(常見2-4層紙),筆頭僅三分之一外露,短促如雞距。

客觀的需求是促使纏紙法產生的重要條件。唐代雕版印刷術尚不發達,書籍主要依靠抄寫來傳播。加之,唐代科舉制度將書法列爲考試科目,對楷法要求頗高。這些實用的需要自然對毛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其一,由於抄寫量巨大,筆鋒容易磨損,毛筆的更換頻率很高。爲了節約成本,人們自然選擇了換筆頭不換筆管的“退筆法”。換筆頭則要求筆頭易拔易插,因此不能用漆等黏性物固定筆根。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何在不用黏性物的條件下固定筆根?於是,人們選擇了用麻紙或絲絹裹住筆根深深地插入筆管以便固定筆頭。

其二,爲了省力與快捷。唐代尚無高桌椅,人們多席地而坐。抄書時,手往往完全處於懸空狀況,爲了對付超常的工作量,迫切要求筆頭硬勁而有彈力以便省力。因此,麻紙通常把筆柱的大部分裹住,而僅僅保留很少的筆尖部分書寫。而且,與以前的制筆法相比,被數十重麻紙裹住後,毛筆的蓄墨量有所增加,書寫的時間增長,書寫效率有所提高。

其三,筆頭硬勁還在於可有效控制筆鋒使用範圍,能寫出遒美有力的楷書,以便書寫得精美與工整。纏紙法可以固定筆根,主要在於塑形。正如(傳)王羲之《筆經》所云:“以麻紙裹柱根,欲其體實,得水不脹。”

白居易曾有《雞距筆賦》“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以此讚頌雞距筆。唐代還有一位雞距筆的製作高手黃暉,詩僧齊已對他稱讚有加。“蒙氏藝傳黃士子,獨聞相繼得名高。鋒鋩妙奪金雞距,纖利精分玉兔毫。”以金玉來比喻毛筆,可見雞距筆的品質之高。

不過晚唐以後,雞距筆的地位有所動搖。由於有心筆採用纏紙絹的製作方法,筆頭短而尖銳,蓄墨量較小,使用範圍有侷限性,尤其書寫行草書時不能肆意揮灑。筆心纏紙導致大幅度的提按、頓挫不靈便。柳公權曾評價雞距筆:“出鋒太短,傷於勁硬。”宋代以後隨着散卓筆興起,雞距筆的主導地位漸漸被取代。

文/本報記者陳品